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生活里啊,人性这事儿有时候真挺让人无奈的。

当一碗水端不平的时候,往往牺牲的就是那个最善良、最老实的人。

老实肯干的小李,每次有脏活累活,领导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小李也从不抱怨,总是默默把活儿干好。

可到了评优评先的时候呢,那些会来事儿、跟领导走得近的同事反而更容易拿奖。

为啥呢?

因为领导觉得小李老实,就算这次没给他好处,他也不会闹。

有一次,公司有个晋升机会,大家都觉得小李资历够、能力也强,应该轮到他了。

结果呢,领导却把这个机会给了一个业绩不如小李但很会讨好上级的同事。

小李心里委屈啊,去找领导理论。

领导倒好,直接给小李扣上一顶“破坏团队和谐”的帽子,说他只想着自己,不顾全大局。

小李真是有苦说不出,明明自己一直为团队付出,到头来却落得这么个下场。

还有在家庭里,有些兄弟姐妹多的家庭,那个最善良、最老实的孩子也常常被忽视。

父母有什么需求,这个孩子总是第一个响应,出钱出力。

可到了分家产的时候,父母却偏心其他孩子,觉得这个老实的孩子好说话,不会计较。

要是这个孩子提出异议,还会被父母说不懂事,破坏家庭和睦

人性有时候就是这么现实,善良老实的人总是容易被牺牲。

1、为什么善良老实的人常被牺牲?

第一,成本 - 收益权衡心理。

人们在做决策时往往会进行成本 - 收益分析,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在群体环境中,当面临资源分配或决策选择时,牺牲善良老实的人成本相对较低。

善良老实的人通常性格温和、逆来顺受,不太会激烈反抗或制造麻烦。

例如,在公司项目中,领导若要压缩某人的工作量以加快进度,选择善良老实的员工,因为他们大概率会默默接受,不会像性格强势的员工那样提出诸多异议或要求补偿,这样领导就能以最小的成本达成目标,获得项目推进的收益。

第二,社会认同与从众心理。

群体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人们往往会为了获得群体认同而遵循群体的行为模式。

当群体中存在一种“牺牲老实人”的潜规则或习惯时,个体为了不被群体排斥,会选择从众。

比如在一个团队里,大家都习惯把繁琐的任务推给那个最老实的同事,新加入的成员即便内心觉得不妥,但为了融入团队、获得他人的认可,也会跟着这样做。

这种从众行为进一步强化了对善良老实人的牺牲,形成恶性循环。

第三,归因偏差。

人们在进行归因时容易出现偏差,对于善良老实的人,往往将他们的付出视为理所当然,而忽视他们的感受和需求。

当老实人提出异议时,群体成员容易将其归因于个人问题,如“不懂事”“破坏团结”等,而不是反思分配是否公平。

同时,为了维护自己内心的道德平衡,人们会合理化这种不公平的行为。

比如,当牺牲老实人后,群体成员会自我安慰说这是为了大局,是必要的牺牲,从而减轻内心的愧疚感,使得这种不公平现象得以持续。

2、不要认为吃亏是福

《毛选》里讲:“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在群体里,善良老实的人默默付出、任劳任怨,就像革命队伍里那些埋头苦干、不计回报的战士,为集体撑起了一片天。

要是老牺牲他们,那不就等于自断臂膀嘛!

为啥会出现牺牲老实人的情况呢?

说到底,还是有些人心里那杆秤歪了,没把公平正义当回事儿。

《毛选》里说“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那些搞不公平、欺负老实人的行为,看似强势,实则是虚张声势,经不起考验。

那该咋办呢?

首先,得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就像《毛选》里强调的“为人民服务”,要把集体的利益和每个成员的利益都放在心上,不能只图自己方便,就牺牲老实人。

在分配任务、奖励荣誉的时候,要做到公平公正,让老实人的付出得到应有的回报。

其次,得团结起来,不能让老实人孤军奋战。

就像革命时期,大家团结一心,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当发现老实人被欺负时,咱们不能当看客,要站出来为他们说话,维护他们的权益。

最后,得有点斗争精神。

遇到不公平的事儿,不能忍气吞声,要像《毛选》里说的“敢于斗争,敢于胜利”。

老实人自己也要勇敢地站出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诉求,不能一味地退让。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只要每个人都能秉持公平正义,团结起来,为善良老实的人撑腰,就一定能打破这“牺牲老实人”的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