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景圣

岛内正酝酿一场席卷全台的政治风暴。24名国民党“立委”与新竹市长高虹安将于7月26日同步面对罢免投票,堪称“24+1”大围剿。表面上是“人民的权利”,实则是民进党操弄制度、借刀杀人的政斗阴谋,罢免门槛远低于当选得票数,竟成为绿营选输翻桌、消灭异己的“政治巧门”,将原本作为“民主救济”设计的制度,彻底异化为“政党清洗”的武器。蓝营已进入全面战斗状态,全岛民代战战兢兢,台湾政治再陷撕裂危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台湾《选罢法》第90条明文规定:罢免案只要同意票多于不同意票,且达原选区选举人四分之一,即可通过。然而这种“门槛制度”在实际操作中,早已被民进党挟带舆论、操纵组织动员的手段彻底玩烂。以新北市洪孟楷为例,2024年得票数高达15.8万,但罢免只要不到10万票即可通过,门槛差距逾6万票,只需发动四分之一选民投票即可推翻多数民意的选举结果,简直荒谬至极。这样的制度设计,不是民主,而是制度性的不正义。

国民党民代李彦秀痛批,这样的制度根本是“政党恶斗”“选输翻桌”的合法化版本,把罢免当成选后清算战场,把人民当成工具动员,把政坛当成仇恨动员场。王鸿薇也直言,罢免制度设计让“25%的少数推翻50%以上的多数”,是对民主本质的侮辱。在2024年不到一年内,光是罢免程序已花费10亿新台币公帑,最终却可能只服务政党仇杀。她呼吁罢免结束后,应推动修法,要求“罢免票数必须高于原当选票数”才能成立,以防制度被滥用。

而这场“大罢免”,民进党非但不遮掩其政治目的,反而恬不知耻地将其包装为“全民清理战犯”“终结负能量”。实质上,这场政治猎巫根本就是赖清德、柯建铭两人合谋操盘的“斩首战术”,目标直指2026与2028两次关键大选前清除异己与关键战力。一旦国民党在立法机构优势被削弱,蓝白阵营联合抗衡赖政府政策的基本盘将遭重创,台湾将彻底进入“台独金孙”一人独尊的危险轨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1日,国民党召开“反恶罢团结大会”,从赵少康、朱立伦到网红“馆长”陈之汉集体站台,蓝营全面进入战斗姿态。赵少康痛批,这场罢免闹剧,就是“赖清德与柯建铭沆瀣一气的作品”。嘴上说团结,背地搞清洗,民进党玩双面手法早已成惯技。他怒斥:“大雨浇不熄热情,要用选票打败赖清德、打败大罢免!”言辞激烈,却也道尽蓝营基层的焦虑与愤怒。

必须正视的是,这场罢免,不仅是政治权谋的对决,更是对台湾社会结构的深度撕裂。政治动员凌驾于理性讨论之上,民众被操弄为政党冲突的消耗品。一旦罢免成为政党斗争的常态,政局将永无宁日,人民意志将被少数操控,行政效率将持续下滑,台湾将陷入政治动员—报复性罢免—社会动荡的恶性循环。换言之,这不只是对个人的罢免,而是对代议民主制度底线的全面破坏。

而民进党对罢免制度的滥用早有前科。从2018年罢免黄国昌、2021年罢免韩国瑜、2022年欲罢免陈柏惟、林昶佐,罢免已沦为派系攻防的例行工具。在绿营眼中,罢免不是民权,而是清除障碍的利刃。面对选战不利、声势下滑时,发起罢免转移焦点;当掌权不稳、民怨高涨时,再借罢免塑造敌人,把选票变成政权续命的救命稻草。民进党已经习惯于在制度缝隙中钻营,在规则灰区中施压,伪装成“捍卫民意”的姿态,却干着削弱民主本质的勾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在,蓝营正以“24+1”的阵线,奋力死守最后防线。朱立伦已下令全面动员,赵少康高调宣誓“罢免成功就是2026提前开战”。但他们更清楚,一旦本次失守,不仅2026地方选战布局瓦解,2028台湾地区领导人大选也将陷入被动。罢免不是终点,而是民进党布下的一连串削弱对手的第一枪,是一场制度下的冷暴力清洗战,是对政党平衡与多元政治生态的系统性屠杀。

台湾今日之乱,不是因人民而起,而是因制度被恶意操弄所致。罢免原应是民主保留的安全阀,变成了少数人翻盘的政变工具;代议原是人民授权的机制,却被打造成消灭政敌的砍刀。面对这样的制度危机,若无修法反制,未来恐怕只会“恶罢成风”,社会愈撕愈裂,政治永无休止之日。罢免的不是个人,而是民主的正当性;倒下的不是议员,而是台湾赖以维系的代议制度。

7月26日不只是罢免投票日,更是台湾民主体质是否还能存续的一场决胜战。若任由“大罢免”成功,不仅会让政坛陷入“仇恨动员新常态”,更将打开制度性暴政的潘多拉之盒。此刻,全台已成战场,谁执投票权,谁决定制度命运。民众必须看清这场罢免背后的权力算计与体制风险,不只是投一张票,更是捍卫一个制度的最后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