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环球网报道,本月4日,韩国共同民主党候选人李在明成功当选韩国第21任总统。此前承诺修复中韩关系的他,上台后的一系列操作却让人捉摸不透,中韩关系走向成谜。

竞选期间,李在明曾多次强调中国对韩国的重要性,宣称“韩国无法承受疏远中国的代价”。他还明确表示“台湾问题属于中国内政”,这样的表态无疑给当时因尹锡悦政府激进政策而降至冰点的中韩关系,带来了一丝回暖的希望。在《华盛顿邮报》专访中,李在明更是直言,韩国处在亚太地缘政治前线,不能疏远中国。毕竟,中国占据韩国出口总额的25%,超过美日份额总和,仅半导体产业每年1419亿美元出口额,大半都依赖中国市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在明(资料图)

然而,当选总统后的李在明,外交动作却让人看不懂。在就职后的外交通话顺序上,他率先与美国总统特朗普通话,次日致电日本首相石破茂,直到6月10日才回拨中方贺电。从通话时长来看,中韩通话30分钟,远超美日(20 - 25分钟),看似凸显对华重视,可这一延迟回电的操作,却被外界视为新政府对华关系的首个微妙信号。

就在李在明宣誓就职的前24小时,美国保守派智库哈德逊研究所突然抛出“三项铁律”,要求韩国与中国经济脱钩、在中美冲突中无条件站队美国、大幅增加军费承担驻韩美军费用。这一被韩国媒体称为“外交鸿门宴”的清单,无疑成为李在明上台后的第一道棘手考题。

李在明就职首日,便被迫强调“韩美联合防御态势”,驻韩美军司令泽维尔·布伦森明确表示将维持2.85万驻军规模。美国更是将关税谈判与防卫费分摊捆绑,暗示“提高军费可换取关税减免”,军事依赖与经济压力交织,让韩国陷入两难。

在6月10日那场延迟的通话中,中方提出了发展中韩关系的清晰框架:加强交流增进战略互信、维护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深化人文交流、尊重彼此核心利益。这四项要求,直接针对尹锡悦政府时期的遗留问题,比如挑衅台海、南海等,导致双边关系跌入谷底。李在明对中方要求“照单全收”,承诺中国是“重要伙伴”,还邀请中国领导人借APEC深化合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特朗普(资料图)

可现实中,李在明面临的不只是外交难题,更是经济生存危机。就职首日,他便启动“紧急经济工作组”,将“增长”定为国政最优先事项。中国作为韩国最大贸易伙伴,角色愈发重要,2024年双边贸易额已突破3000亿美元。

李在明试图走出第三条道路,却遭遇重重枷锁。军事上,尹锡悦时期将军费占GDP比重从2.6%提升至3.2%,对驻韩美军的财政贡献增加40%,换来的却是萨德系统追加部署和半岛局势持续紧张。当李在明力推《半导体产业保护法》,要求三星将30%先进制程产能留在本土时,竟被美国解读为“破坏芯片四方联盟”,美国对盟友忠诚度的病态苛求可见一斑。

为了改善中韩关系,李在明也采取了一些实际行动。他停止对朝敌对广播,韩国国防部证实,此举旨在恢复朝韩信赖关系、履行韩国新政府对国民关于半岛和平的承诺。同时,他邀请中方出席2025年APEC会议,这一邀请函释放出明确信号:韩国要和中国“重构”经济关系。毕竟,中国市场对韩国芯片、汽车、化妆品等产业至关重要,李在明深知,与中国深化合作才是经济发展的关键。

然而,李在明刚上台,就对中国“亮剑”,背后原因复杂。从国内来看,韩国国内政治势力盘根错节,亲美势力仍有一定影响力,李在明在一些决策上可能受到掣肘。美国方面,对韩国施加了巨大压力,在军事、经济等多方面进行牵制,试图让韩国在中美博弈中坚定站在美国一边。

从地区局势看,半岛局势紧张,韩国在安全上对美国存在依赖。尽管李在明承诺“通过对话寻求半岛和平”,但在面对朝鲜核威慑时,韩国国防预算虽达朝鲜GDP两倍,仍离不开美军提供的保护。当特朗普考虑将驻韩美军转移至关岛时,李在明不得不在首通电话中确认安全承诺,即便这可能刺激朝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在寅(资料图)

辽宁大学专家吕超指出,李在明政府正努力让中韩关系“触底反弹”,韩国若继续依附美国对抗中国,只会自毁经济前程。李在明团队也清楚,韩国半导体出口的20%流向中国,现代汽车每辆输美车辆因关税增加3000美元成本。

李在明上台后的一系列操作,看似“变脸比翻书还快”,实则是在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艰难寻求平衡。中韩关系未来走向,仍充满变数。一方面,李在明有改善中韩关系的意愿和表态,也采取了一些积极行动;另一方面,美国的压力、国内亲美势力的干扰以及半岛局势的不确定性,都可能影响中韩关系的发展。

中韩关系的稳定,不仅对两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也对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有着深远影响。希望李在明政府能从韩国自身利益出发,妥善处理与中国、美国的关系,推动中韩关系重回健康稳定发展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