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以为,太空站那么远、那么冷、没有空气,肯定比地球海底更难熬。可现实是,潜艇士兵90天就必须轮换,而宇航员却能在轨道上待180天甚至一年。
同样是密闭环境,人类为什么更受不了“海下500米”,却能适应“天上400公里”?

【01】海底更近,却更狠,潜艇90天是“心理与生理的红线”
在美国海军的“俄亥俄级”核潜艇上,艇员的生活节奏被切割成了永无止境的“6小时轮班制”:6小时执勤,6小时训练或吃饭,6小时休息。
没有窗户,没有阳光,没有昼夜,只有金属墙和灯泡接管了你对时间的感知。

起初你还能靠手表判断早晚,但三周之后,大脑开始混乱。褪黑素分泌紊乱,睡眠质量下降,很多人出现了“白天失眠、夜间清醒”的反向节律。
美国军方曾在2003年发布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在潜艇服役45天以上的艇员中,约有22%出现不同程度的失眠和焦躁行为。

更危险的是空气。潜艇使用化学吸收剂来清除二氧化碳,但效率受限,CO₂浓度往往维持在0.8%左右。而NASA规定国际空间站的CO₂上限为0.5%,日常目标为0.3%。
看似差距不大,但研究显示,只要CO₂浓度升至0.7%以上,人就会出现头晕、注意力下降、判断力变差,更容易发生操作失误。

潜艇内部空间极其有限,远低于空间站。睡觉用的是“三层折叠床”,一张床三人轮流睡,称为“热铺制”。
你醒来的时候,床还是温的,因为刚有人躺过。吃饭、洗澡、睡觉、执勤,全都在金属壳子里循环往复。

90天,不是设备撑不住,而是人的神经系统撑不住了。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多次任务后的经验总结。
冷战期间苏联曾试图让潜艇在水下进行超长航时试验,结果艇员大规模出现焦虑、幻觉、对指令反应迟钝,最终被迫提前上浮。
【02】太空站更远,却更“友好”,它被打造成“人类生存最佳密闭舱”
国际空间站距离地面400公里,外部是真空、极寒、宇宙射线轰炸。但它的内部,却是人类设计的最适合长期生存的密闭系统之一。

首先是空气。空间站的生命保障系统使用多层净化机制:分子筛过滤、二氧化碳洗涤塔、氧气电解水生成系统,以及植物舱提供的微量光合作用辅助。CO₂浓度长期控制在0.3%~0.4%之间,远低于潜艇的0.8%。
日本宇航员若田光一曾在日志中写道:“在空间站呼吸,比在地铁站还舒服。”

其次是“昼夜节律”。虽然空间站每天绕地球16圈,也就是看16次日出日落,但内部照明系统精准模拟地球24小时节奏:早上用冷白光刺激清醒,晚上用暖光促进褪黑素分泌。
NASA与哈佛医学院联合实验表明,这种“人造节律”能有效维持宇航员的心理稳定与睡眠质量。

空间站约有388立方米的内部空间,相当于一个中型客机机舱。虽然不大,但远比潜艇开阔。
宇航员每天必须锻炼2小时,使用特殊设计的跑步机、自行车机和阻力训练器,以对抗失重造成的肌肉萎缩和骨质流失。这是强制规定,不是建议。
心理支持也非常成熟。宇航员每周与心理医生远程通话,每天有固定的“私人空间时间”,可以用平板看电影、听音乐、写日志、与家人视频通话。
NASA规定,每位宇航员每周至少要进行两次“情绪状态评估”,一旦发现波动,立即调整任务量与节奏。

在太空,人类靠科技还原了节律、空气、锻炼和情感支持。这不仅仅是生理上的舒适,更是心理上的可控。
【03】别被“海底离我们近”骗了,它其实是最压抑的“心理黑盒”
相比太空那种“冷静的死亡感”,深海带来的是一种“贴着耳膜的压迫感”。

每深入海洋100米,水压就增加1个大气压。潜艇下潜到300米,就是30个大气压。艇员们清楚知道,只要艇壳有一处结构破损,结果很可能就是瞬间压扁,尸骨无存。这种“明知无逃生可能”的心理负担,是海军心理学教材中反复提到的核心风险。

更糟的是,信息隔离。在深海中,潜艇必须屏蔽一切无线信号,避免被敌方定位。即便使用拖曳浮标通信,也存在延迟、噪音、干扰。
而宇航员可以每天与地面通话、接收邮件甚至视频连线,潜艇艇员与外界的联系,却常常只有一句话:“我们还在。”

苏联“库尔斯克号”事件最能说明这种极限心理状态。2000年,该艇在演习中意外沉没,23名幸存艇员在舱内等待救援超过6天。
根据残留日记,他们在幽闭黑暗、逐渐缺氧的环境中逐行记录自己最后的时光,最后一页写着:“我们还在等他们,但不知道还有多久。”
这种“活埋式”的极端幽闭感,是太空无法复制的心理压力。
【04】技术上潜艇能“熬更久”,但人类本身不行
其实现代核潜艇完全具备半年乃至一年连续航行的技术能力。美军“弗吉尼亚级”潜艇使用核反应堆提供能源,理论上可以连续航行25年不加油。氧气可以通过电解海水获得,淡水可以循环再利用,食物可以压缩储存。

但现实是,无论美军、英军,还是中国海军,绝大多数潜艇任务周期都限定在70~90天以内。不是设备不行,而是人会出问题。
美国一项长期追踪研究显示,超过90天的潜艇任务中,艇员出现轻度认知障碍的风险显著增加,包括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判断能力减弱等。更严重的是,长期幽闭会诱发“幽闭综合症”,表现为易怒、幻觉、自残倾向,甚至攻击性行为。

相比之下,空间站任务则更长更稳定。美籍宇航员斯科特·凯利曾在2015年执行长达340天的太空任务,成为人类历史上在太空连续驻留时间最长的宇航员之一。任务结束后,他虽然出现肌肉萎缩、免疫系统波动,但心理状态良好,成功复员。
这说明:极端环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类无法适应的节律与孤独。

总结
深海和太空,一个近得触手可及,一个远得遥不可及。
但对人类来说,真正的极限从不在距离,而在能否撑住自己的节律、情绪和希望。
不是海底比太空更恶劣,而是我们的心,比技术更脆弱。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