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修行有三“福田”,为什么“悲田”最胜?
学佛之人,常有“三福田”的说法,包括“恩田”、“敬田”和“悲田”三种。那么,这三种福田各有何含义呢?还有,为什么释迦牟尼又说“悲田”最胜呢?
恩田
所谓“恩田”,就是指的父母双亲。“恩”顾名思义,就是指养育之恩,这一点,无论出家还是在家之人,应该是都认可的。所谓修“恩田”,也就是孝敬父母,尽到子女赡养之责。让他们老有所依,得享天伦之乐,是每一个为人子女最基本的行为准则;
世间谁没有父母?谁能离得开父母的生养培育?羔羊有跪乳之恩,乌鹊有反哺之德。作为万灵之长的人,岂能忤逆不孝?俗话说:“天下无不是之父母”,即使父母有种种缺点,我们也要记住他们生养的大恩。自古以来,忘恩负义之人,不但世人不最初喜,也会神憎鬼厌、天地不容。
有的人,可以做到对自己亲身父母孝敬有加,却不能对公婆或岳父母同样对待,这也是“修恩田”不足之处,切记需要改过。
敬田:
所谓敬田,最初指的是佛教的“佛、法、僧”,也就是所谓的“三宝”。佛教认为,对三宝的虔诚,也是一种莫大的功德。
比如因为修行、没有工作和收入、出家的僧侣,他们赖以生存的物质来源就是“供养”。只有这样才能维持生活。我认为,这一点是最容易招来现代人质疑的。
我一贯认为,给予大德高僧基本的生活供养,并无不可,也是必要的。但是,现在很多所谓的“僧”,借佛法之名,行苟且之事,以“供养”之名,行敛财之实,这才导致世人对“布施供养”渐萌疑意。
所以,在我看来,供养三宝,不是让受供者去享受物质的奢华,而是维持必须的基本生活。某些人动辄以奢侈品、名贵物供养,不仅有违佛法供养之初衷,说不准对被供养者还是一种“业障”。
释迦牟尼也主张“食不饥、衣不寒”即可。奢华名贵之物,不但消福,还增长受供者的我慢与贪执心,更会让世人产生嫉妒、怨恨或轻蔑,故于佛事无补。
其实所谓的“敬田”,在我看来,不必拘泥于“佛法僧”三宝,而应该普及世间一切“他”,也就是“众生”。对所有人、所有事,常怀敬畏之心,用一颗平静心、敬畏心、平等心看待处理任何事。无亲疏高下、内外贵贱之分。这才是最完美的修“敬田”。当然,师、长、主等更在其列了。
悲田:
悲田,顾名思义,就是对慈悲之心的耕种。最简单的例子,世间难免会有穷苦、卑贱之人,他们或因种种变故,一时间生活困苦难以为继。此时,我们就需要发慈悲之心,尽自己之力去帮助他们。这种帮助,无需刻意讲究金钱的多少,有时候,举手之劳,却也能造就莫大的功德。
我们中华传统美德里,就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也就是对老弱妇孺,应该加以照顾与呵护,这个和是否亲属无关。我认为,这正是一种“悲田”。
为什么前些年,老人当街摔倒,却无人帮扶?我们撇开其它原因不说,“悲田”之修,确实是不够的。幸好近年来逐渐有改善,确是我中华之幸。
为什么释迦牟尼说“悲田最胜”?
据说,释迦牟尼在世之时,看到很多佛弟子“专施敬田,不施悲田”,有违众生平等之初衷。于是便告诫弟子们,那些贫穷孤老之人,甚至微贱如蝼蚁,都是世间凄苦,他们生存的艰辛,比佛家“三宝”要更甚。所以,对他们施以援手,就是修“悲田”,这样的功德福报是最大的。
这种说法,和“雪中送炭”是相同的道理,也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虽然修敬田也未见得就是“锦上添花”,但修悲田却必定的“雪中送炭”,才是最大的功德。不知道您对此怎么看?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