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无为”一词出自老子的《道德经》,因为在《道德经》中没有对这个词的明确定义,而且限于篇幅,老子对很多问题没有展开论述。而且这个词如果用现代汉语习惯从字面理解的话容易产生歧义,所以“无为”一词自从出现后,对它的解释有很多,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解释清楚“无为”的意思,对真正理解《道德经》和老子的思想有重要的作用。
虽然《道德经》版本较多,但是不管哪个版本,里面皆有“无为”一词,前后都有出现,而且频率较高,由此可见“无为”思想是贯穿于整部《道德经》的,也可见它在老子整体思想中的重要性。
另外,《庄子》、《列子》、《亢桑子》、《尹文子》等著作皆有关于“无为”的语句,但是其中也没有非常明确的关于“无为”的定义或论述。要理解“无为”的真正意思,必须认真研究《文子》中的这几段话。
贰
首先,从反面加以澄清,来说明“无为”不是什么。
“自天子至于庶人,四体不勤,思虑不困,于事求赡者,未之有闻也。”老子说,古代自天子以至普通老百姓,都要具备勤劳的美德,如果四体不勤,思虑不疲,却想求得事情的圆满成功,这种事从未听过。并且列举了神农、尧、舜、禹等许多古代圣人是如何操劳奔波一心为民的例子。这都表明,一切成功与福利,皆来自勤劳所得,“无为”是离不开勤劳的。
这段话说明,“无为”绝对不是有人所说的“不作为”的意思。以“无为”就是“不作为”的误解作为论据,来批评老子思想消极,是站不住脚的。
老子曰:“所谓无为者,非谓其引之不来,推之不去,迫而不应,感而不动,坚滞而不流,卷握而不散。”
老子说,所谓无为者,不是说,引导而不来,推之而不去,迫而不应,感而不动,坚滞而不可使之流动,卷握起来之后就不可散开,似乎人对客观无能为力。
由此可见,“无为”绝对不是有人所说的“无能为力”的意思。把“无为”理解成“无能为力”来解释老子对待客观存在的态度,对此,老子直接批驳了这个观点。而且,后文有不少关于人使用各种工具的表述,也证明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如果人觉得对客观环境无能为力、无可奈何的话,怎么可能发明、使用这些工具呢?
叁
其次,从正面加以阐述,来表明“无为”是什么。
“谓其私志不入公道,嗜欲不挂正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推自然之势,曲故不得容,事成而身不伐,功立而名不有,若夫水用舟,沙用肆,泥用輴,山用樏,夏渎冬陂,因高为山,因下为池,非吾所为也。”
“圣人不耻身之贱,恶道之不行也,不忧命之短,忧百姓之穷也,故常虚而无为,见素抱朴,不与物杂。”
老子说,所谓无为,是说在办公事时,个人的私志不可掺入公道,个人的嗜欲不可挂上正当手段,循道依法而举事,借用社会各种资源而立功,一切皆要顺着自然之势,不容许依主观意志而扭曲自然,事情办成了不自夸,立了功不留个人的名。
所谓推自然之势,好比遇水用舟行,遇沙用?走,遇泥泞用輴过,遇山用樏等,夏季多雨则开渠防水,冬季水枯则筑坡护堤,因地势高耸而为善,因地势地下而为池,这一切皆是得益自然之利,各得其便,非吾个人所为也。
肆
圣人不耻于出身的下贱,只怕道得不到推行;不担忧生命短暂,只担忧百姓受穷,为此,故圣人经常保持清虚的境界,遵循自然规律而为,坚持纯洁,显现现实,不与物欲相混杂。
这些话有这么几层意思。
第一,在办公事时,个人的私志不可掺入公道,个人的嗜欲不可挂上正当手段,这是让人不要做因公行私、假公济私的事,不要违反社会法则。
第二、循道依法而举事,借用社会各种资源而立功,一切皆要顺着自然之势,不容许依主观意志而扭曲自然,这是让人要依据自然规律和社会法则来行事,并列举了遇水用舟行等例子来说明,人为之事应该顺应自然、效法自然。
第三、圣人不耻于出身的下贱,只怕道得不到推行;不担忧生命短暂,只担忧百姓受穷。这是说圣人的宗旨是要做有利于众生福祉的事情,并且指出了具体是如何做的,经常保持清虚的境界,遵循自然规律而为,身体力行。
由此,得出的老子“无为”的定义是:按照或者说符合自然规律、社会法则、民众福祉来做事,不妄为,不乱为。将此意带入出现“无为”字样的《道德经》各章句,皆无违和感,且能贯穿全文。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