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正在进行中的俄乌冲突,将“世界第二军事强国”彻底打出了原形。

事到如今,已经没什么人会认为俄罗斯能大获全胜了,而照目前的这个趋势发展下去,俄罗斯甚至连全身而退都有相当的困难,能不发生内乱已经是万幸了。

按照全球军力排名来看,排在第二的俄罗斯应该远强于排在二十名开外的乌克兰。但等到双方真打起来后,俄军的实际表现却让人们大跌眼镜。

俄罗斯之所以打得如此拉胯,究其原因还是战前准备不足,以及国力、军力与自己所制定的战略目标不匹配。

俄军战前准备不充分主要体现在部队编制与战术战法不合理,以及关键装备数量过少与性能欠缺。

而在战略层面,俄罗斯本想以二十余万大军直捣基辅,继而占领乌克兰六十余万平方公里土地,也的确有点过于理想化了。

迄今为止,中国政府的立场一直都是“劝和促谈”,呼吁双方和平解决冲突,维护该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中国既没有跟随美西方对俄罗斯进行制裁,也没有对俄罗斯进行军事援助。

可以说,中国所秉持的这一立场,已经得到了包括乌克兰在内的大多数国家的理解与认同。

不过,在美国人看来,中国没对俄罗斯采取强硬措施,就是站在全世界的对立面。为了进一步抹黑中国,美国一边施压中国远离俄罗斯,一边又炮制各种新闻,试图将中国描述成所谓的俄罗斯的“帮凶”。

事实上,关于中国向俄罗斯提供武器援助的不实信息,自开战伊始就层出不穷。

美国虽然口口声声说中国给俄罗斯提供武器,但至今也没有拿出任何强有力的证据。

换句话说,如果中国真的对俄罗斯进行了军事援助,俄军也不至于把仗打的如此被动。

那么,中国究竟有哪些武器,在理论上会对俄军有所帮助呢?

我们先来看看在此次冲突中大出风头的无人机。

俄罗斯虽然也装备了克隆伊朗“见证者-136”的“天竺葵”自杀式无人机,以及其自行研制的“柳叶刀”巡飞弹。但这些武器都属于威力有限,且只能使用一次的消耗品,并不适合对战场浅近纵深进行高强度,多波次的持续性火力打击。

而要完成上述任务,最适合的武器莫过于察打一体无人机了。

作为无人机制造大国,中国产的察打一体无人机不仅品种繁多,质量可靠,而且在成本上也有明显的优势。

就拿前些年刚曝光的“双尾蝎D”重型察打一体无人机举例。

该机在气动方面采用了大展弦比和双尾支撑布局,最大航程可达6000公里,滞空时间约40小时,最大起飞重量4.35吨,是目前全球吨位最大的察打一体无人机之一。

“双尾蝎D”可挂载导弹、精确制导炸弹、电子战吊舱等多种载荷,不但载弹量十分可观,还能够携带小型无人机配合作战,其火力输出的能力甚至超过了某些中轻型武装直升机。

而除了“双尾蝎D”外,我国还有翼龙-2、彩虹-5等多个系列的察打一体无人机。

这些无人机不少已经经过了实战考验,倘若俄军能够拥有这些武器,乌军装甲部队的损失肯定会更为惨重。

除无人机外,中国产的火箭炮也能给俄军的远程打击能力带来质的飞跃。

从历史上看,俄罗斯的前身-苏联是最早将火箭炮投入实战的国家之一。

而二战时期诞生的“喀秋莎”火箭炮还一度成为了这种武器的代名词。

然而,时过境迁,目前俄军所装备的9K51“冰雹”、9K57“飓风”和9K58“龙卷风”等火箭炮均存在自动化与智能化程度不足,快速反应能力欠缺等短板。

在全世界新型火箭炮都采用模块化设计的今天,俄军的这几款火箭炮竟然还在采用传统方式装填,实在是有些过于落伍了。

与之相比,中国产的AR3远程火箭炮在综合性能方面就要先进的多。

该火箭炮是中国陆军自用型PHL-191火箭炮的外贸版,可根据作战需求,发射122毫米到750毫米不同口径的火箭弹,最远射程可以达到600公里,打击精度在10米左右,某些性能参数甚至已经可以与俄军的“伊斯坎德尔”战术导弹相媲美。

除了火箭炮外,中国还存储有大量的前华约口径的火箭弹与身管火炮炮弹。

俄乌冲突打到如今,交战双方的炮弹显然都有点不够用了。

俄罗斯很期待中国能将库存的大量老旧弹药移交给俄罗斯,必然能够解决俄军前线弹药紧张的问题,从而让俄军士气大涨,战斗力猛增。

除火箭炮外,中国的VT-4主战坦克和库存的大量59式坦克也能对俄军有所帮助。俄军虽然自己生产的T-90等坦克性能颇为不俗,但苦于产能有限,产量一直跟不上前线的消耗。

为了满足前线部队的需要,俄罗斯方面不得不通过截留出口印度的T-90S坦克,以及重新启用退役库存的T-55坦克来解燃眉之急。

VT-4作为中国自行研发的明星外贸装备,有着性价比高,产量充足等特点,单就战斗力而言绝不在北约援乌的“豹1”、“豹2”和“挑战者2”等坦克之下。而59式虽然在性能上较为落伍,但该坦克与前苏联的T-55同宗同源,俄军坦克兵熟悉起来会非常容易。

此外,一些最新型号的59式,如59D在性能上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其战斗力已经不逊于乌克兰接收的“豹1”坦克,状态上也比俄军临时启用的T-55坦克强出不少。

一旦VT-4和59式坦克大量进入乌克兰,一些俄军的轻装部队能够瞬间升级为重装部队,突击能力与打防御战的能力也会实现质的飞跃。

总之,俄乌冲突注定会是一场拉锯战和持久战,在很多时候,武器种类和数量也很重要,像T-55和59式这样的老古董,如果数量足够,其发挥的价值或许并不在“豹1”、“豹2”坦克之下。

说了这么多,有些人可能会感到疑惑,中俄关系既然这么好,中国为什么不对俄罗斯进行军事援助呢?

笔者认为中国之所以没有公开对俄罗斯进行军事支持,应该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一直是中国外交政策的五项基本原则。

自从建国以来,只要在国际上出现侵略战争或是大国打小国的战争,中国一般都会同情小国或弱者一边。

俄乌冲突在大多数国家以及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看来,就是一场大国“欺负”小国的“侵略战争”。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即便对俄罗斯的所作所为表示理解,也很难公开对其进行军事援助,否则很容易被其它国家抓住把柄,从而陷入众矢之的。

其次,中国与俄罗斯虽然是战略伙伴,在军事领域也有不少合作项目,但两个国家并没有正式结盟。

在莫斯科举行的第十一届国际安全会议上,俄罗斯国防部长绍伊古在欢迎中国防长李尚福到访时,表示中俄关系已经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盟友关系。

而在随后的李防长发言时,他却并没有对绍伊古的表态进行回应,并强调中俄的合作是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典范。

李防长的发言进一步明确了中国对于这场战争的态度:中国愿意和俄罗斯在诸多领域展开深度合作,但这并不代表中国会抛弃原先的中立立场。两国关系也没必要“靠的过近”。

第三就是考虑到与乌克兰的关系。在战前,中乌两国其实相处的非常不错,从名义上讲乌克兰还是中国的“战略伙伴”,曾经在国防建设上对中国提供过不少帮助。

俄乌冲突爆发后,中国在第一时间就对乌克兰提供了人道主义援助。

时至今日,无论战场上打成怎么样。中乌之间的关系始终非常稳定,两国之间的贸易额也在节节攀高。

乌克兰方面非常清楚,中国很有分寸,能公开保持中立,就已经是对乌克兰最大的支持了。

俄乌冲突结束后,乌克兰肯定要进行战后重建。

虽然西方一定会在乌克兰的重建过程中拿大头,但中国也同样希望能分到一杯羹,并在制定战后秩序的过程中拥有一定的话语权。

其实,从现实角度考量,中美双方都不太希望俄罗斯彻底崩溃,但也不希望俄罗斯能轻取乌克兰。

对于正在进行中的俄乌冲突,实际上中国更愿意以调停者的身份进行调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