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慧泓

编辑|S

自巴以冲突以来,以色列在人们眼中的形象就不断被颠覆。犹太人也从二战以来的受害者和复国者的身份变为侵略者、屠杀者。

然而身份的转变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是,这场冲突彻底暴露了以色列身上的弱点:军力不行,外交失败,内部分裂。

在这些缺点的加持下,以色列似乎已经走到了路的尽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外交惨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巴以冲突后,因以色列执意向巴勒斯坦平民出手,导致其在世界的声誉急剧下降。

而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联合国就巴以冲突中关于以色列的决议投票时,几乎都是高票通过,甚至到了最后,美国也没有为以色列使用一票否决权,这种现状无疑宣告了自巴以冲突以来,以色列在外交上的惨败。

事实上,在巴以冲突开始时,以色列凭借着受害者的形象,曾获得全球舆论的深切同情与广泛支持。

但随着以军肆无忌惮的打击报复和加沙民众苦难生活不断被曝光,世界舆论开始逐渐反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特别是在如加沙浸信会医院等大量民用中立机构成为以军轰炸目标后,全世界人才清楚地认识到犹太人并非是受害者,而更多是施暴者。

截止到10月底11月初,共有23名外国记者、近80名联合国工作人员,因以色列军事行动身亡。

以色列还封锁加沙边境,切断对当地水电和通信的服务,致使加沙民众生存处境不断恶化。

在社交媒体上,越来越多的人看到加沙医院不得不在停电的情况下“抹黑”为病人进行手术。

因为缺乏各种药品,大量巴勒斯坦孕妇不得不在没有麻醉的情况下强行剖腹生产。

在一份份图片和视频的传播之下,无论以色列外交和公关人员再如何狡辩也无法扭转全球民众对以色列的厌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目前已有包括南美洲、中东地区在内7个国家中断与以色列外交关系或召回大使。

甚至就连欧美国家都经常出现声援巴勒斯坦的示威游行。

在这样的情形下,美国似乎也坚持不住了。

“你究竟要为以色列得罪全世界多少次?”已经成为美国拜登总统面前最现实的问题。

在过去,凭借着强大的实力和地缘影响力,即便一味偏袒犹太人,美国依旧保持在全球的掌控力。但在自身影响力下降的背景下,美国也不得不谨慎选择。

因此,在多次向以色列施压,要求他们中止进攻,缓和局势的要求被拒绝后,美国人决定不再为以色列动用一票否决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要知道自1956年至今,美国一共使用过83次一票否决权,其中有53次是为了以色列。

可以想见本次拜登对以色列“袖手旁观”,将给以色列怎样的压力与震撼。

如果犹太人继续进攻加沙,向平民动手,那联合国将完全有理由动用所有力量对以色列发起国际制裁。

而粮食、能源和原材料高度依赖进口的以色列又能坚持多久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内部分裂

除了外交上的惨败,以色列也面临着内部分裂的危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仅以司法改革为例。

2023年7月,内塔尼亚胡无视国内愈演愈烈的反对声浪,命令国会强行通过极富争议的司法改革法案,令以色列全社会陷入到空前的分裂与对立中。

改革重要目标就是抑制司法部门无需扩张,增强政府的执政能力。

但因为国家缺乏宪法,人们无法评判改革合理性,致使民意在两派拉扯下逐步分裂。

实际上,以色列司法部门不受管控的问题一直存在,但因议会制民主制效率低,内耗大,政党间不得不为执政妥协联合,这致使国家发展“左摇右摆”,政府脆弱,无力改革弊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外,以色列近年来人口结构剧烈变化也使得民意愈发极端,使得内塔尼亚胡政府最终只能在强硬的方向上“一条路走到黑”。

据以色列政府统计,目前国内生育率最高群体是阿拉伯人和哈雷迪犹太人。

巴勒斯坦裔阿拉伯人的增长会威胁国内犹太族群的主体地位。哈雷迪派是极端正统派的犹太教信徒。出于教义与现实需求,哈雷迪派政党倾向于对巴强硬,彻底驱逐巴勒斯坦人。

因此,近年来以色列国内对巴勒斯坦人强硬的呼声逐渐升高。

曾以歧视阿拉伯裔著称,闹出“阿克萨清真寺危机”的现任国家安全部部长本·格维尔就是极端保守势力走上政治舞台中心的典型代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全社会民意的“极端化”,也是内塔尼亚胡政府对巴勒斯坦人,政策日益强硬的根本原因。

总而言之,由于政治体制缺陷,政府非但无力团结民众,控制激进民意,反而一步步被其胁迫,最终致使国家越来越分裂。

在士气低迷,民意分裂的情况下,政府唯有以强硬姿态“征讨”哈马斯才能凝聚人心,维持现有统治。但这一举动又将加剧周边安全局势的动荡以及国家在世界上的孤立。

1995年11月4日,曾与阿拉法特代表巴以两国民众签署《奥斯陆协议》的以色列总理拉宾在和平集会上被极端犹太主义分子枪杀,致使曙光初现的和平局势消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见如果想营造巴以地区长久的和平,改革以色列政治体制,抑制极端政治势力的发展至为关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军力不足

凭借着西方社会长期的技术援助和本身强大的军工产业,以色列军队在中东一直是“独一档”的存在。

傲然众人的军事实力是以色列得以在五次中东战争中存国发展的重要屏障。

但此次哈马斯武装的“阿克萨洪水”行动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以色列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这其中有哈马斯武装精心筹划的因素,也有以军实力下滑的原因。

在这场突击行动中,哈马斯武装先是利用遍布加沙的地道网络,在各地囤积大量武器。

随后又多地多批次对以色列目标发动火箭弹的“饱和攻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统计,在10月7日到8日间,哈马斯武装共发射超过五千枚火箭弹,最终用“弹海战术”让以方“铁穹”系统崩溃,令多个边境城镇受到哈马斯火箭弹的袭击。

在发射火箭弹“佯攻”的同时,多个哈马斯特战小队使用滑翔伞低空突破以军边界防线,侵入多个以色列城镇给犹太人造成大量伤亡。

其中以陆军少将尼姆罗德·阿洛尼、以军“那哈尔”旅旅长约坦纳为代表的大量高级军官,在哈马斯武装的“斩首行动”中被杀害或俘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说以方对袭击反应迟缓,多少有被“打懵”的成分,那在地面进攻中多次闹出笑话,则彰显以军建军方向失误,已然无法应对当下新的作战方式。

从2023年10月下旬开始,多条哈马斯武装抗击以军的视频在网络传播。

视频中他们或是操控无人机,或是手持炸药包,击毁大量以军坦克。这些都表明以军对加沙地区的进攻并不顺利。

与在往次战争中以弱胜强,以一敌十相比,如今以军战力着实“拉胯”。其实,以军在加沙地带地面进攻中“吃瘪”,正是以色列建设方向失误的直接表现。

由于前几次中东战争的胜利经验和近年来反恐作战的现实需要,目前以色列军队侧重于发展空军和地面特种作战,陆军反而发展迟缓。

组织松散,战术落后,如今已是以色列陆军最主要的弱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在阻击以军的行动中,哈马斯武装多次发挥地形优势,利用以军部队纪律松散,行进缓慢等缺点大打“游击战”,阻碍以军进程。

同时哈马斯的无人机部队也对以军装甲部队造成不小的麻烦。

可见,尽管以色列获得战争最终胜利的结果是不可否认的,但也将付出巨大代价。

目前以色列外交、内政、军事等方面均进展不顺,似乎以色列已经走到了道路的尽头

然而只要以色列积极调整外交策略,挽回声誉,修复与美国为首的北约的关系,以色列就仍足以立足中东,始终位于不败的地位。

反之,犹太人可能将重现千年前的亡国之路。

参考文献:

《巴以战火何时休?》2023年11月13日《南方日报》泠汐

《以色列强推司法改革》2023年7月26日《解放日报》陆依斐

《内塔尼亚胡再登台释放多重信号》2023年第五期《党课参考》钮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