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巴以冲突的持续,以色列和犹太人话题再次引起了世界关注。

犹太民族作为一个流散五大洲的民族,在世界许多地方遭受驱逐。然而,恰恰在中国河南开封这块热土上,犹太人与当地人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在宽容的环境下,犹太文化最终被保留下来。

当时的汴京是“八荒争凑,万国咸通”的国际性大都市,规模宏大,人口超过100万,成为中国和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犹太人由于某种原因来到这座繁华的大都市,宋朝把他们作为一批朝贡者,以宽大的胸怀接纳了他们。

1

1

河南开封的这些“犹太族群”具体来源已难考证,根据其自身的说法:他们是在12世纪迁徙到中国北宋王朝的首都开封,并被接受定居。

他们自称自称“一赐乐业”(有解读为“以色列”音译)教徒,他们信奉的犹太教在当地也被称“挑筋教”,这是因为其宰杀牛羊时剔除脚筋这一生活习惯(相传犹太人祖先雅各与天使角力时大腿扭伤,故有此习俗)。

加上他们和当地回族一样不吃猪肉,并且头戴蓝色小帽,当地人分不清犹太教和伊斯兰教的区别,就将其称为“蓝帽回回”。

定居中国后,这些人在中国以经商为主,为了方便户籍管理,北宋朝廷赐给他们汉人姓氏,其中包括:赵、艾、李、张、石、金、高,气候在张姓中,又延伸出了一章姓,也就是后来考证的开封犹太八大家族。

更为有趣的是,当时赐姓的时候,还考虑到他们原来姓氏的发音,尽量使找到相似的,例如“列维”对应的就是李姓,示巴对应石姓等,赵姓更是大族,因为是王族的姓氏。

这个群体在开封建立了犹太会堂,但因为其习俗和穆斯林接近,这个犹太会堂到最后名字也变成了“清真寺”,该会堂建于金世宗大定三年(1163年)毁于十九世纪中叶,延续了七百余年。

不过,他们的信仰倒一直确实是信奉上帝耶和华,坚持了不设偶像的传统,诵希伯来文以典,行割礼,遵守安息日、逾越节、普珥节等节期。

到了明代,该族群已经深受汉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多转为尊孔尊儒,春秋两季都去文庙参与祭典;礼拜寺内供“万岁牌”,上书皇帝名字;又增设“祖堂”,祀奉祖先。

但是,开封犹太人要融入到中国文化,享用中国的富足和便利,就需要进行改变。因此他们开始使用汉语,和各民族通婚,服饰也改穿汉服,过传统的中国节日,正是在文化上的认同,开封犹太人被接纳,部分人还参加了科举,而开封犹太人融入中国后,有人还皈依了佛门,这个人法名本道。

到清代时,有个开封犹太人叫赵承基,他当上了大梁道中军守备,他也是历史上开封犹太人最出名的一个。

不过,开封犹太人因为教义问题,在通婚的问题上,族内有了分歧。

开封犹太人开始衰弱,1663年,开封犹太人口下降了一半,虽然在1679年赵大官人重修了会堂。但好像是天意,因为开封的水灾,这个教堂再遭水淹,开封犹太人在历史的长河中,也逐渐被遗忘.

他们大多数人或者融入汉族,或者改宗伊斯兰教,人口逐渐减少,宗教意识也日益淡薄,至十九世纪初,已完全停止宗教活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

2

这个状态却在1990年代中以建交后被彻底打破,本来以色列当局并不承认开封犹太人的身份,因为以色列的《回归法》是按母系相传这个正统的犹太人身份界定方法来断定犹太人的身份,而开封犹太人深受中国文化所影响,子女的身份是父系相传的。

开封裔犹太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开封裔犹太人

但以色列当局在经过研讨后认为,这个族群是拉近和中国民间关系的最好抓手,所以“破例”承认了这个族群为犹太人,并同“蓝帽回回”大量接触。

效果是显而易见的,这些本来已经彻底没有了犹太人意识的群体纷纷重新皈依犹太教,选择“认祖归宗”,并且有大量的人开始申请移民以色列,加入以国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这些“蓝帽回回”中大多数人并非受到所谓宗教感召,移民“发达国家”的实际利益恐怕占多数。

不过,对于这些“中国犹太人”以色列当局却区别对待,对于女性大开绿灯,男性则百般刁难,而且优先考虑其中的富裕个体。

比较典型的就是2016年,5名中国犹太裔女孩“认祖归宗”回到以色列,当时这一事件还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轰动。

之所以轰动,倒不是这件事本身有多大价值,而是她们所发表的一些言论让网友们感到很愤然,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这些女孩选择去以色列后,结局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