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4月份的金融数据出来了。

货币存量:

广义货币(M2)余额301.9万亿元,同比增长7.2%;

狭义货币(M1)余额66.01万亿元,同比增长-1.4%;

流通中货币(M0)余额11.73万亿元,同比增长10.8%。

社会融资规模:

截至4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389.93万亿元,同比增长8.3%;

其中,人民币贷款余额为244.92万亿元,同比增长9.1%;

企业债券余额为31.78万亿元,同比增长0.9%;

政府债券余额为71.06万亿元,同比增长13.7%;

2024年4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987亿元,其中当月新增人民币贷款为3306亿元;

应该说,有点儿出乎意料。

关于货币的事儿,我准备单独写一篇文章,今天只说说社融存量和增量的问题。

按照中国人民银行的定义,社会融资规模分为增量统计和存量统计。

所谓“增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实体经济从整个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额;而所谓“存量”,是指一定时期末(月末、季末或年末)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历史全部资金余额。

简单说,社融增量就是,某一段时间里,金融机构给实体经济这个大面团里加了多少水;存量则是,到某个时间点(月末、季末或年末),实体经济这个大面团里总含水量有多少。

不管存量还是增量,根据最新条目,社会融资规模包含了以下内容:

人民币贷款、外币贷款(折人民币)、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企业所发行的债券、政府发行的债券、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包括IPO及股票增发融资)、存款类金融机构资产支持证券以及贷款核销。

从社会融资规模的存量上来看,人民币贷款、企业债券和政府债券是最主要的三项,其中人民币贷款占到了6成以上的比重,企业债券占比接近1成,政府债券占比接近2成。

2024年4月份的社融数据,有两个地方都很出乎大家的预料:

一是社融存量的同比增速,连续创下新低;

二是社融增量月度环比数据,出现了罕见的负值。

先来看社融存量同比增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因为中国人民银行多次对社会融资规模的统计内容进行调整,所以按照目前的统计,社会融资规模存量数据最久只能追溯到2015年。

很显然,在2024年以前,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的同比增速从未低于9%,而人民币贷款余额的同比增速,也从未低于过10%,但是,2024年以来,它们的增速却不断的创出新低,目前社融存量增速,已经下降至仅略高于8%的水平,而人民币贷款增速也仅略高于9%。

值得一说的是,在2018-2023年期间,社融存量的增速与沪深300股市走向,还有着比较好的相关性,其领先于沪深300指数大约1-2个月。

然而,自2024年以来,因为我们股市实在已经跌无可跌,社融增速开始与沪深300指数的走向出现了背离——社融增速持续下滑,而沪深300指数却出现了一定的反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choice

至于社融增量数据环比出现下降,更是非常罕见的情况——按照央行现有的社融增量数据,上一次社融增量出现负值,还是在2005年10月,当月社融增量为-974亿元。

更进一步的,考虑到2023年4月的社融增量,还有1.22万亿元,一来一去,意味着2024年4月的增量数据相比去年同期少了1.4万亿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社融月度增量数据,相比去年同期,为何减少1.4万亿元?

首先是人民币贷款,相比去年同期少增了超1100亿元至3300亿元左右;其次是政府债券融资转负值-980亿元左右,而去年同期则为4550亿元左右;企业债券和股票融资同比也分别少增2500亿元和800亿元左右;信托贷款、委托贷款和表外票据合计同比减少超3100亿元左右,加起来可不就是1.4万亿元的缩水?

社融数据基本就是上面这个样子,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金融机构怎么就不给我们稳中向好的经济加水了呢?

原因嘛,还是因为我们经济发展的两大引擎——房地产和大基建进一步熄火所致。

在过去近20年间,房地产和基建一直是中国实体经济融资的火车头,不管是人民币贷款发放,或者是企业债券融资、政府债券融资,再或者是人民群众所购买的“理财”、“信托”等,兜兜转转,几乎所有的钱,都进入了房地产和大基建。

问题在于,你仔细看一看,除了股票融资这条路之外,其他融资途径,那些钱来的时候,固然是踏着七彩祥云的,但走的时候,也要带着沉重利息的!

社会融资规模出现月度数据转负,是个非常非常不好的信号,那就是——

2024年4月份,咱们整个社会,还钱的规模,超过了借钱的规模。

有人可能说了,还钱超过借钱,这不是好事么?

不不不,这就是宏观和微观的区别,对个体可能是好事儿,但对整个社会而言可能是极大的坏事儿。

信用货币时代,每一笔钱都是带着利息出生的,如果我们每个人和机构都把所有债务足额还掉,那最后的结果就是全社会的货币全部消失,那就意味着整个经济体系的崩溃。

宏观上看,你偿还的债务和利息,其实都是别人的收入,在正常情况下,随着经济发展和政府发行货币逐渐增加,任何一个时期,一个社会借钱总额都是超过还钱总额的——如果,某个阶段全社会还钱总额超过了借钱总额,那其实说明了一个很严重的情况:

很多人借不到钱了!

新增人民币贷款减少,是因为居民消费热情不再,其还钱超过了借钱,是因为居民贷款买房热情不在,还钱超过了借钱,哪怕企业还在积极借钱,但也补不上这个减少。

政府债券融资减少,是4月份社融增量转负最大头的原因,但地方政府为什么借不到钱了?

其实也不是他们借不到,而是去年下半年中央有个文件出台,明确要求,负债率过高的12个省市,除基本民生工程外 2024年不得出现新开工项目——也就是说,他们被中央限制了借钱了!

比方像独山县这样的贵州偏僻小县,都搞出来400亿元的债务,你还打算让他们借更多的钱么?

债券和股票融资减少,这个大家用脚趾头想想也都知道为什么,过去半年多,股市跌成这个鬼样子,融资如果还能大幅度增长,那才是真见了鬼了——大家不那么相信上市公公司借钱的那些鬼话了,所以他们借到的钱自然就减少了。

其他的委托贷款、信托贷款、表外票据什么,想想过去一年多来爆了多少大雷(从恒大到恒天,从中植到海银……最新的是诺亚),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当然也没能力、也没信誉再借到很多钱(注意,这些钱原来大都投向了房地产行业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人说了,你上面提的这些事儿,不是2022年底以来一直都有的事儿么?

是的,一直都有的。但,债务麻烦这事儿,开始的时候,都是看起来问题不大,然后慢慢的,都是积累积累再积累成一个大地雷,一直到借不到钱、还不上的时候才会显现。

2022年到2024年一季度,虽然上述问题一直都在(看上面的图,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增速一直都在下降),但,始终都是缓慢发展的,量变积累到现在,终于形成了社融存量数据上的塌陷,20年所从未见过的塌陷

说到底,就像沙漏一样,这是日积月累的债务问题慢慢的塌陷、无声的塌陷。

有人问,接下来会怎么样?

我们目前这种全面的、泼天的债务问题,就像沙子建成的城堡慢慢开始坍塌,建设者看到哪里有问题,当然就会去补哪里,能拖一天是一天,如果能拖成“永远”,那就是大胜利。

至于社融数据嘛,我猜测下个月增量肯定不会再是负值,因为沙堡建设者会花大力气修补,不管是放开地方政府的显性借债,或者是托举地方政府的隐性城投债务,或者是放宽企业融资,或是主导基建再发力,甚至是前几天所说的“货币换锚国债”开始大规模实施……

但是,基于中国目前庞大的宏观债务问题,社融存量的增速,恐怕还是会一直维持在目前的低位水平,甚至再创新低也说不定。

具体到我们个人,我猜测,以后推销让你贷款的骚扰电话会越来越多,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会告诉你房地产已经到底鼓励你买房……

总之,大家务必要相信,社融增量数据出现负增长一定是暂时的,要相信政府的调控能力,要相信上层一定有办法,要相信中国经济一直是稳中向好、复苏势头延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