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8岁的高校副教授,在5年前作为高层次人才被引进南京林业大学,在第一个聘期的考核未通过后,在今年4月2日被发现在家中自杀。

宋凯的谷歌学术页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凯的谷歌学术页面

据他妻子讲,事发当晚,他主动提出分房睡,直到次日一早,妻子才发现异常。也就是说,这名副教授自杀的时候,身边并没有亲近的人,等亲人发现,他就已经离世了。

可以想见,临死前,他内心是有多痛苦,又有多么孤独和无助。可能,只有死才能让他感到解脱。

据身边人讲,在这名副教授自杀最后几个月出现嗜睡的情况,经常把自己关在屋子里,难以起床,也不按时吃饭,晚上起来工作,但文章几乎没有进展。

为了申报基金项目,写文章写不出来,学校称其生前患有抑郁症,说到底,还是为了应对考评,为了申报基金项目,为了工作,被逼到了绝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宋凯的导师和学生回忆,宋凯勤奋、温和,为人友好,脸上总带着微笑。在家里,宋凯也是一名好丈夫、好父亲的角色。他们夫妻之间感情非常好,在宋凯情绪低落时,妻子一直陪在他身边宽慰他。

从这些报道中不难拼凑出,宋凯是一个默默无闻、埋头苦干型的人格。他的勤奋、温和,在高校这种浮躁的学术环境中,完全占不到任何优势,甚至成为他的束缚和枷锁,让他在“非升即走”不合理、非人化的职场竞争中倍加折磨,为了应付考评,为了申报基金项目,这些枯燥乏味的学术写作让他陷入一场自我精神的巨大内耗,耗尽他对这个世界仅有的一丝希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前的学术环境是肮脏的、变态的,充斥着利益交换甚至人情世故。高校聘期又过于注重论文发表、期刊权重等硬性指标,立了多少项、发了几篇核心、获了多少奖,都给算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谁优秀、谁不优秀,谁合格、谁不合格,说白了,还不是看领导意志和心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凡是老老实实写文章,踏踏实实搞项目的,因为不熟悉人情世故,找不到站队的阵营,往往都是被打压、被排斥的对象。“非升即走”的制度安排,说到底,是一种权力的延伸,谁掌握着权力,谁就能赢者通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条生命的遽然离世,希望能唤醒扭曲的高校人事生态,同时,也提醒着人们去关注更多的高校青年教师目前所面临的学术生态和遭遇的群体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