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评论员 吴双建

5月15日,江苏南京。市民杨先生骑车时偶遇一大叔摔倒受伤,便热心上前帮忙扶其到安全处,结果却被赶来的大叔家人指责为肇事者。5月16日,伤者田某的儿子对记者表示,自己父亲酒醒后,回忆事发经过,确定为发生意外自行摔倒,他诚恳向杨先生当面致歉,并感谢他对自己父亲的仗义相助。(据5月16日紫牛新闻报道)

相关截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关截图

据此前媒体报道,杨先生在救助他人前,为了能自证清白,提前打开了行车记录仪。另外,现场还有其他群众可以作证。可惜这些证据都无法说服田某的儿子。在交警查看了相关证据,调取了监控后,认为与杨先生无关,他才得以离开。

好心人做好事并不是为了求什么回报,就是希望他人能平安。不过,一个基本的道理是,如果做好事还会被诬陷,那谁还会做好事?这不仅会影响整个社会的良好风气,最后必然会有人承担因社会“冷漠”带来的后果。

报道中,杨先生表示,将继续勇于助人,同时表示希望田某身体健康。不得不说,说出这番话需要一定的格局。田某的儿子承认自己一时冲动,做出了过激行为。双方握手言和,就给此事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相关视频截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关视频截图

或许,当时真可能是误会。田某声称是杨先生撞的,但他喝了酒,对发生了什么事情,并不一定能准确描述。田某的儿子看到父亲受伤,一时情绪上头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在此要提醒,在有疑问的情况下,首先应该保持理性、冷静的态度。毕竟,自己的父亲摔倒,早已有热心市民报警,如果真是他人引发的交通事故,交警自然会进行权威认定。此外,现场有人证,还有监控,事实不难查清,急什么呢?自己的父亲摔倒,有人扶,有人报警,他应该看到社会的温暖,不该出口伤人。

一方面说,只行好事,莫问前程。做好事是为了他人能平安,这是根本目的。被误会了虽然会受委屈,但要相信,总会有说理的地方。另外,救助他人时,为了避免嫌疑,采取各种方式保护自己,也不失为一种办法。

另一方面,也要相信,善良总会有人撑腰。值得肯定的是,交警在此事上态度鲜明,观点明确,认为事故与杨先生无关。现场市民也纷纷表示,杨先生没有撞到田某,是他自己摔倒的。人在做,天在看。公道自在人心。

相关视频截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关视频截图

看到老人摔倒,该不该扶?不少好心人都果断选择“扶”,但“扶起老人反被冤枉”的情况仍有发生。事实也表明,在各地发生类似事件后,官方都非常重视,最后都通过调查给出明确的答案,由此“扶”起了社会公义。

2023年4月,一条新闻上了热搜。在陕西铜川,一位老人摔倒后被刘女士扶起,后来老人提菜上门感谢。网友称,这是双向奔赴的善良。

所以,我们还是希望少一些这样的“上门致歉”,多一些“上门感谢”,不能伤了好人心。只有用善意回应善意,才能让人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当有人在遇到困难时,才会有更多的人伸出援手。

(来源: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