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打磨,上海老市府大楼项目完成工程建设,正全球招商。澎湃新闻记者 李菁 邹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外滩·老市府全景。上海市黄浦区 供图

历经10年打磨,作为外滩第二立面更新改造先行启动项目,老市府大楼已完成更新改造,并面向全球招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外滩·老市府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上海市黄浦区 供图

坐落于江西中路、河南中路、福州路、汉口路之间的老市府大楼,始建于1914年,直至1922年竣工,在上海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抗战前,大楼为上海公共租界的权力中心——工部局所在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海市人民政府一度设于该大楼内。新中国成立第二天,上海第一面五星红旗在此升起。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曾在此做过演讲。1989年,大楼被列为上海市第一批优秀历史建筑和市文物保护单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市府大楼历史图片。上海市黄浦区 供图

老市府大楼曾是远东最杰出的罗马式建筑之一,被誉为“远东第一围合式建筑”,于百年间历经沉浮。2015年初,黄浦区160街坊保护性综合改造项目正式启动,老市府大楼为项目核心建筑;2019年10月9日,老楼修缮开工;2020年9月,项目全面开工;2023年4月,大楼实现百年围合;2024年5月,项目完成工程建设,进入招商阶段。项目参与各方经过近10年努力,实现了整个街坊的“重现风貌、重塑功能”。

5月17日下午,外滩·老市府品牌揭幕仪式暨全球招商品鉴会在老市府大楼内举行。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从项目建设方获悉,该项目的总体定位为高端现代服务业经典历史街区,将形成70%办公、20%文化和10%商业的复合型业态布局。老市府大楼,将以“外滩·老市府”的新名字,重新回归都市、服务都市。未来,庭院广场、屋顶露台、商业文化业态等空间将向市民游客开放。

续写百年传奇,补上缺口实现围合

2014年,根据上海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黄浦区政府与上海地产集团签订合作协议,由黄浦区属外滩投资集团和上海地产集团所属地产投资公司合资成立外滩老建筑公司,于2015年正式启动老市府大楼保护性综合改造项目,也成为上海市城市更新示范项目和外滩第二立面综合改造率先启动项目。

项目改造方案由英国著名建筑师David Chipperfield领衔设计,在最大化保留历史建筑元素和其多年演变、尽可能减少对既有建筑结构干涉的条件下,改善其空间品质,以满足当下的功能需求。新建的部分延续了历史建筑设计语言和材料肌理,使整个建筑呈现出和谐、经典、优雅的形象。

2015年,设计方案启动国际征集;2020年,方案基本定稿。期间,形成方案过程稿近30版。项目团队注重历史研究,梳理包括上海城市建设档案馆、英国大英档案馆历史图纸档案及各类历史记载等在内的历史资料,编制项目历史研究报告,以准确把握历史文脉;注重文保建筑本体勘察,全面采用激光点云扫描整幢大楼,采集精准数据,建立庞大数据库,以确保设计基准图纸准确无误;注重听取专家意见,引入规划、建筑、文保、人文领域权威专家及市、区有关管理部门组成专家组,对设计方案进行研讨论证和优化完善。

由此,最终的设计方案,为“重现风貌、重塑功能”提供了蓝本。

在改造施工中,项目团队将尊重历史、科学保护作为主要修缮原则,通过充分的历史考证和现场分析,优先采用传统工艺进行修复,同时充分吸取国际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处处体现“最小干预”的细节和“科学保护”的理念,显示出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

比如,为实现修旧如故的效果,在施工之前对原有门、窗、把手、墙面、地板等的色彩、材料、工艺等进行考证研究,然后“一件一策”,选择合适的工艺、材料,分类、逐件修复;为在原址完好地修缮保护项目庭院内的红楼,并兼顾整体地下工程实施,采用了先将红楼移位,待完成原址地下工程施工后、再顶升并移至原位的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建设过程中,2023年4月,老市府大楼实现围合,弥补了这座建筑持续百年的空缺与遗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市府大楼设计图 上观新闻 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市府大楼设计图实际完成部分 山观新闻网图

从工部局大楼原始设计图可见,大楼是一座四四方方、没有缺口的围合式建筑。然而,实际建设过程中,由于一战爆发、资金和材料短缺、大楼西南角矗立有巡捕房等历史原因,大楼在1922年竣工时没有围合,西南角留下了一处缺口,此后百年间亦未能补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前,缺口呈现“L”形 上观新闻 图

本次更新改造遵循其原始设计理念,将这一缺口补上,使大楼实现了历史性围合,成为一座完整、和谐的环形建筑。

此外,原本在老市府大楼的庭院中有一座礼堂,2003年,空置中的礼堂毁于一场大火。在本次更新中,项目建设方在礼堂旧址打造了一座全新的礼堂,并希望将其打造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音乐殿堂。

值得一提的是,在项目建设中,黄浦区把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与城市更新有机融合,将老市府大楼内原陈毅市长办公室及相邻建筑空间设置为“建设人民的城市——陈毅市长办公地旧址主题展”,重新对外开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外滩·老市府项目主要建筑包括沿街围合建筑、庭院红色建筑、庭院多功能建筑、地下空间等。上海市黄浦区 供图

将空间共享,更新上海外滩

5月17日下午,外滩·老市府品牌标识正式揭幕。其创作灵感来源于老市府大楼标志性视角造型,融合新古典主义和折中主义风格,用线条勾勒出老市府建筑的经典外观,保留了建筑本身的历史感和艺术感,同时昭示着一个全新上海地标的诞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5月17日下午,外滩·老市府品牌标识正式揭幕。上海市黄浦区 供图

外滩·老市府项目位于外滩历史文化风貌区和外滩金融集聚带的核心区域,四面分别为江西中路、福州路、河南中路和汉口路,距离外滩黄浦江约300米,距离南京东路约200米,距离人民广场1500米,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项目主要建筑包括沿街围合建筑、庭院红色建筑、庭院多功能建筑、地下空间等,地上建筑面积约4.2万平方米,围合建筑庭院内拥有约3000平方米公共开放市民空间,地下建筑面积约2.6万平方米,提供约300个停车位。

项目建设方介绍,项目的总体定位为高端现代服务业经典历史街区,形成70%办公、20%文化和10%商业的复合型业态布局,打造国际金融办公服务平台、中央活动区文化标杆与城市共享公共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庭院内的“红楼”。澎湃新闻记者 邹桥 图

一座红砖的四层高建筑,被称为“红楼”,也有百年历史。它最早是原工部局卫生处、救火处消防员宿舍楼。

“红楼”作为修缮保留的历史建筑,造型经典优雅,可整栋用于商业功能。环形屋顶平台可作为共享空间,外滩街区风景在此尽收眼底,或将成为新的网红打卡地。

上海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处亦保留在平台原址。沿街围合建筑布局则创造了一个中央庭院空间,可以承载容纳日常性和主题式的公共活动,为市民游客休闲娱乐提供新去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海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旧址。澎湃新闻记者 邹桥 图

项目办公主体部分拟引入全球、亚太区域总部办公企业;文化、商业部分拟引入具有品牌号召力的文化艺术类、格调餐饮类、特色零售类品牌客户,同时通过公共空间与公共功能的激活,使项目成为地标性城市目的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内部广场。澎湃新闻记者 邹桥 图

澎湃新闻记者从黄浦区获悉,外滩第二立面更新改造正在加快推进中。外滩第二立面为外滩第一立面建筑后排、西至河南中路、北至南苏州路、南至延安东路的非临江区域,面积约有51公顷,涉及27个街坊,矗立着约141幢风格迥异、历史悠久的老大楼。外滩第二立面城市更新的核心主题是延续历史文脉、保护历史建筑、重现历史风貌;在区域上要实现从单线街道到成片街区的转变,让街区可漫步;在单体上要实现从危楼旧宇到向史而新的转变,让建筑可阅读;功能上要实现从无序混杂到有机复合的转变,使城市有温度。

未来,黄浦区将通过焕新外滩形象,合创城市中心,打造上海最具标志性的世界级金融文化中央活动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