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周总理身边长大,学习生活14年,比和父亲在一起的岁月还长。周总理对我说,你就是我的孩子。”这段话出自常媛在某次采访中的发言。

虽然她在中国长大,也用着中国人的名字,但常媛其实是个不折不扣的外国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6年,常媛和哥哥常怀一起来到了中国,这两个小朋友可不是来旅游度假的,而是充当中泰两国建交的重要枢纽。中国和泰国,本质上来说分属于不同的意识形态,那时的泰国政府与美国的关系更加亲近,不承认新中国的成立。

但中国一直是将友好发展放在第一位的,即使泰国在与中方建交一事上表现出消极的态度,我国仍然向其传达了希望建立和平友好关系的意图。

在万隆会议上,泰国的参会代表旺亲王与周总理进行了初次交流。

此前,美国一直大肆宣传中国“蛮横凶残、青面獠牙”的形象,而在两人会面后,旺亲王才发现对方举止有礼,具有少见的儒雅风度,并不是传言中所描述的残暴形象。

这次的会面不止让旺亲王改变了对周总理的看法,还改变了他中国的固有印象,在会议中,周总理所说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让旺亲王很感兴趣。

一直以来,美国牢牢地控制着泰国的军事和经济,他们只能跟随美国的脚步前进。在真正与周总理交流过后,他才看清了在美国的污名化之下真实的中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议也是让旺亲王尤为触动,它刚好击中了泰国目前的痛处,就是要摆脱美国控制,建立平等友好的国际关系。

会议中的见闻让旺亲王意识到,与中国建交才是让泰国真正独立的最优解。回国之后,他和总统銮披汶以及总统亲信桑·帕他努泰秘密进行了讨论,两人都十分赞同他的观点。

考虑到旺亲王和銮披汶的身份过于显眼,所以主要的交流任务就落在了桑·帕他努泰头上。但是有美国人监视着,中泰的交流肯定无法光明正大地进行。

既然明的行不通,那就只能来暗的。

在銮披汶访问缅甸时,桑·帕他努泰偷偷藏进了随行队伍中,在中国的驻缅大使馆与中国取得联系,双方秘密签署了有关中泰友好关系的协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事情没有这么简单,这件事很快就被美国知晓,加强了对泰国的管制,消除了双方再次见面的可能性。此举更加让泰国意识到了美国的独裁是多么可怕而蛮横,也坚定了他们要与中国建交的意愿。

但是签订协议这条行不通用,泰国在美国的控制下还在实行反共反华策略,他们还有什么筹码能取信于人呢?

最后还是桑·帕他努泰想出来一个计划,这位新闻泰斗对中国的文化也颇有研究,他从古书中发现了“人质”的存在,中国古代建交时经常会送人质到对方的国家,以巩固彼此的友好关系。为了显示诚意,桑·帕他努泰决定把自己12岁的儿子送到中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总理刚得知这个计划时,觉得这种“人质外交”是封建时代的糟粕,希望他慎重考虑。但是桑·帕他努泰的态度也十分坚决,他觉得这是当前促进中泰建交的最优解。

结果这个事情被桑·帕他努泰8岁的女儿知道了,吵着要和哥哥一起坐飞机。

小姑娘只知道坐飞机是件值得炫耀的大事情,却没想到这一去,就再难回到故乡。

“质子”的中国生活

“质子”是古代为了巩固两国关系而送出去的人质,但是谁能想到在1956年,泰国为了与中国建立外交,还曾送了两个“质子”到中国。

上世纪50年代,泰国一直在美国的控制下小心度日,为了躲避美国的监视,顺利与中国建立合作关系,泰国的总统亲信桑·帕他努泰就把自己的送到了中国,兄妹俩使用中文名常怀和常媛开始了在中国的学习生涯。

两人来到中国后,安分了没几天,就因为语言不通加上思乡心切,开始故意搞破坏。砸坏灯泡、气哭老师、故意弄脏洗干净的衣服......因为身份特殊,一直没有人管教他们。

就算之后搬到了总理安排的四合院里,由专门的佣人照顾他们,两人也还是不消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直到中秋节那天,周总理要看看这两位小客人,派车把他们接了过去。

过来看望这两位小客人,他没有提起两人之前的顽劣事迹,先和大家一起合了影,总理夫人邓颖超给兄妹俩拿了月饼,又招呼大家一起过节。

总理和总理夫人温和的态度让兄妹二人卸下防备,而且总理一直用泰国的礼仪和他们相处,两人更是对他心生好感。

席间,常怀牢记自己此行的任务,和总理流畅对答。年纪更小的常媛可不管这么多,她对这个陌生的房间分外好奇,新奇地扯着沙发上的垫子。

周总理见她这么活泼,便问她在这里住得怎么样,常媛有些烦闷地答:真是没事干。

一旁的常怀眼珠子都要瞪出来了,总理却一点也没生气,反而哈哈大笑起来,告诉他们:我理解你们的感受,我在日本时,年龄比你们大,语言也不通,我也曾感到乏味。所以,我劝你们要抓紧学好中文课,好吗?

之后常媛回忆起这段经历,她说:和总理的第一次见面,我就感觉到,我和总理是心有灵犀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之后的交流中,总理得知常媛的布娃娃留在了泰国,便安慰她说:不要紧,我们北京东四场有许多漂亮的布娃娃,我派人带你们去买新的布娃娃。

总理和总理夫人亲切的态度让兄妹二人逐渐接受在中国的生活,在之后的相处中,双方变得越来越像家人。

生活问题解决了,学业也不能落下。两人被安排到北京最好的学校学习,每天都有专车接送。因为周总理事务繁忙,就委托好友廖承志照顾他们。

廖承志此前一直负责外事工作,照顾两个国外来的小朋友很是信手拈来,他还有七个孩子,时常陪着常怀和常媛一起玩耍,这下子在中国的生活终于不那么无聊了。

廖承志的母亲何香凝女士也很喜欢他们,常媛、常怀这两个名字就是何奶奶取的,还拿给周总理看过。她告诉兄妹俩,他们的名字是经过周总理批准了的,并且时常教导他们要当好泰国人,做中泰友好的使者。

后来两人的妈妈来中国看望他们,看见两个孩子在中国被照顾的很好,她心里十分慰藉,并感谢周总理对他们的悉心照料,周总理对两个孩子也是连连称赞,他对常媛的母亲说:请您转告銮披汶总理,他挑选了两位优秀的代表来到中国。

当时桑将常媛和常怀送过来时,原本计划中泰的友好建交计划在一两年内完成,兄妹二人就可以重返泰国,但是人算不如天算,一场突如其来的政变打乱了他们的计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波折的中泰建交之路

1957年9月17日,泰国发动政变,沙立政府推翻了銮披汶政权,总统銮披汶流亡到外国,首席顾问桑·帕他努泰以亲共亲华罪被逮捕入狱。

桑·帕他努泰并不为自己的的处境而害怕,但是他十分担忧自己远在中国的一对儿女。

泰国政权旁落,中国还会继续善待他们吗?

常媛和常怀得知这个消息后,在伤心之余也同样想到了自己未知的前路,他们都知道,当初父亲将他们送过来就是为了建立中泰两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如今泰国的政权已经变更,父亲已经被抓捕,那他们留在中国也没有什么用了。

可现在的泰国对他们来说危机重重,如果把他们送回去,仅凭他们肯定无法在泰国立足。

周总理看着泪眼汪汪的两个孩子,连忙抱住他们,安抚道:你们的父亲为改善中泰关系做出了巨大的牺牲,我一定会将你们好好抚养长大,也要想办法联系你们的父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总理的话就像一针强心剂,安抚了兄妹俩的担忧,也让两株无根的浮萍有了栖身之所。

在周总理及廖承志一家人的照料下,常怀和常媛一直在中国平安地生活。周总理则常通过秘密渠道与桑·帕他努泰互通书信,让他不必担心孩子的安全问题。

常媛一天天长大,看着身边的小伙伴一个个都加入了少先队,常媛也想像他们一样带上红领巾。周总理知道后,说:你们要当好自己民族的人,当好泰国人,你们的身份是泰国在中国的使者。

周总理的话深深刻在常媛的心里,她一边学中文,一边还要学泰语,作为泰国的使者,她不嫩忘记自己的家乡。

然而这样的日子没持续多久,在那段特殊的时期,为了使两个孩子不受到伤害,正在读大学的常怀辗转返回了泰国,常媛则是被送到了英国。

当时吵着要坐飞机的小姑娘可能也没想到,从离开家乡的那天起,就在中国待了14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1年,联合国恢复了中国的合法席位,次年,美国开始缓和与中国的关系。

老大都表态了,作为小弟的泰国当然是要跟上。当时马上要举行亚洲乒乓球锦标赛,中国邀请了泰国的乒乓球队前往北京,这场比赛正是一个绝佳的谈判机会。

但是当时距离比赛只剩下不到十天时间,要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联系到中国的领导人可绝非易事。泰国的他侬政府找到了已经恢复自由身的桑·帕他努泰,希望他能想办法促成这次“乒乓外交”。

常媛的身份在这时就发挥了关键作用,作为周总理的泰国“养女”,她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与对方取得联系。泰国政府立刻联系了在伦敦生活的常媛,托她与周总理联系,希望双方能尽早进行中泰关系谈判。

两国能重新建立友好外交,对常媛来说是再好不过的。于是在拿到泰国的信后,她就立刻找到了驻英的中国大使,将信件传回中国,周总理也很快发来了邀请信,请泰国代表前往中国。

1972年9月,周总理作为中国代表人,与巴实·干乍那越就有关中泰重新恢复友好关系的问题进行了谈判,常媛则在这场谈判中为中国进行翻译,这是第一次,由外国人为中国进行重要会议的翻译,也体现出周总理对常媛的信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1975年,双方正式签署了中泰建交文件,这是中泰消除对立,重新建立友好关系的重要标志。当时已身患重病的周总理坚持出面签署,解决了这个一直盘桓在他心里的疙瘩,这也是周总理生前签署的最后一份建交文件。

周总理辞世后,常媛和自己的爱人在英国定居,她将自己的两个儿子分别起名为常念周和常念廖,以怀念在中国悉心照顾她的周爸爸和廖爸爸。

泰国送来的两名“质子”不仅成为了中泰友谊的桥梁,更是两国友好合作关系的延续,从他们的经历中,我们看到了中泰友谊发展的艰辛,也更要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伙伴,让前人的精神在我们这一代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