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大家应该都关注到了各大城市水电气价格都在陆续上涨,武广、沪杭、沪昆、杭甬4条高铁也将涨价20%——而这明显是试点,过不了多久就会推广到全国高铁。同时,市面上纷传,接下来各地公交、地铁等公共服务,乃至公办非义务教育的学费,也都会迎来一轮涨价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什么通胀很快就会出现?

很多人的理解,是因为土地财政完蛋后,政府没钱了——之前很多人对房地产崩盘幸灾乐祸,喊着什么一鲸落万物生。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回过味儿来——我们享受的各种公共服务,其实很大程度都来自于土地财政的补贴。随着土地财政落幕,补贴成了无源之水,那就只好取之于民——所谓的一鲸落万物生,实际上是一鲸落万物升!

但这只是消极层面的视角。实际上,从各种迹象来看,这次通胀,乃是政府的有意为之。毕竟今年我们的CPI目标定的是3%——而现在才刚刚回正,央行等部门也在各种场合以各种形势表态,要推动合理通胀。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些调价上涨,本身也是政府主动推动,其之目的,稍微懂经济的也都不难理解——只有通胀回升,经济才能够实质性复苏。

但这里也有问题——基础商品和公共服务的涨价,对于本身手头就没存款穷人来说,影响就非常大了。

那明知如此,为什么还要这么做呢?从积极角度来看,政府认为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逼全社会涨工资——毕竟普通人的生活成本摆在那里,物价涨了,工资自然也得上涨,不然谁给你干活呢?

当然,很多人对这个逻辑并不认可——凭什么认为物价涨工资就得涨?你不见现在就业有多难么?大把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大把的人35岁后被裁员。就这种劳动力供需,人家老板有充足的理由不给你涨工资,看你怎么办?

看上去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但实际上推敲一下,未必。如果通胀能带动经济重回扩张周期,随着市场需求的增长,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关系就会逆转。届时无论是工作岗位,还是工资收入,就都可以随之增加。

这也是这轮催通胀的目的。用通胀推动经济扩张,进而大量提供新增岗位,并提升全民工资水平,最终实现内需消费市场的振兴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

当然,直到这里,依然有很多人嗤之以鼻:光靠基础商品和公共服务涨价,就能推动经济复苏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要是事情有这么简单就好了!那各国政府遇到问题就直接涨价,全球哪还有什么经济问题?

这话是有道理的。光靠涨价,肯定是解决不了经济问题的。归根结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还是有赖于生产力的提高,社会整体创造出更多的财富。没有这个做基础,你光涨价,注定只能涨出恶性通胀!到时候就算工资涨了,但商品价格涨的更多,一番算下,实际购买力反而下降!

但我们这一轮涨价,会遇到这种问题吗?我认为大概率不会。为什么这么说?原因很简单,在这一轮涨价得背景,是中国的生产力,已经大幅提升!

这可以说是有目共睹的。这一轮的产业升级,我们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光从出口结构来看,我们已经从“家电、家具、服装”老三样,转向了“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太阳能”等新三样——也就是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根据黄奇帆今年5月8日在第18届中国投资年会年度峰会上的发言,中国出口产品从2010年劳动密集型占比超过70%,变化为2023年高附加值产品超过90%)而内部产业结构方面,各行各业国产替代在这几年可以说是风风火火,华为王者归来,意味着芯片卡脖子问题也初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