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大家聊一聊恋爱的话题”“送个啤酒(礼物名称),就做个下蹲”……据《法治日报》报道,在多个社交平台上,经常可以刷到标题带有“大学生”“女大学生”等字眼的直播,这些直播的地点有的在景点、餐厅,有的在校园,更有甚者直接在寝室或教室开播。直播内容包括分享学习经验、展示才艺、公益助农等,但其中也不乏性暗示、打擦边球、曝隐私等乱象。《中国青年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个非常有趣的话题,身为大学生能不能开直播,大学生直播学校该不该管?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聊聊这个话题。
十几年之前,虽然已经有了手机,但是那时候手机的先进性并没有像现在这么发达,功能也没有现在这么齐全。那时候,无非是在放学之后跑到网吧登陆上当时最流行的聊天工具QQ,叮叮叮的声音相信80后是最熟悉不过的,手机在那时只是被当作联系的工具,更不会通过手机进行视频传播,发语音拍段子等等。转眼到了到了有了微信聊天工具,接下来是短视频的出现,于是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到来了。
短视频的出现让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像电影电视里的主角一样,我们每个人都是演员。于是,直播来了,网上各种直播带货,各种的小视频段子蜂拥而至,很多人从中获利并且很是让人艳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是因为这些通过视频段子就能获利的手段,大学生们也参与到了其中。大学生宿舍、操场、公园等等成了他们直播的场所,一部手机一段舞蹈引来众多线上观看者打赏,更有些女大学生们打擦边球,在直播间里隐私的话题,让对方送啤酒等等礼物,可以做什么动作让对方看,更有甚者还打着性暗示做出让人难以启齿的动作。
近日,《中国青年报》发出了一篇报道:不让“女大学生直播变成有毒的流量密码”。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学生主播为了流量,还会盲目走低俗、擦边路线。一些MCN机构的运营指导,甚至会给年轻主播提供涉嫌性暗示的“建议”,比如“将宿舍灯光调暗,穿着低胸衣服和短裙,在深夜和凌晨直播”。
当然,也要看到,一些涉嫌擦边的“女大学生”主播,并非真正的在校大学生,而是打着这一旗号,迎合粉丝对于年轻女性的低俗凝视趣味。对于这类乱象,直播平台还需进一步优化推荐机制,避免给“大学生”“女大学生”等贴上污名化标签,不让“女大学生直播”成为有毒的流量密码。整篇文章所要评论的就是一个意思,女大学生在校园里是学习的,不能让直播演化成大学生们散播不健康信息的平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下,直播是非常流行的,不仅生活中我们常常看见,就在农村也有了通过网上购买吃喝等现象。说到底,时代在发展,视频直播是一种趋势,但是莫让趋势在不经意间毒害了我们的校园,校园是学习的地方,不是做直播的场地。最后借用《中青报》评论里的话,直播这个过程中引导大学生从更长远的人生维度进行思考,学会在直播探索中实现自我滋养、自我成长,而不是一味地消耗自己,陷入低俗陷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