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各种异国美食逐渐登陆世界各地的超市货架。

近期,来自菲律宾的榴莲也开始在北京、上海等中国大城市的超市中试水销售。

榴莲这一“东南亚之王”虽然以其独特的风味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但此次进军中国市场的尝试却意外地引来了不少消费者的“吐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趣的是,这些吐槽的原因并非关乎榴莲的品质。

榴莲被誉为“果中之王”,以其丰富的营养和独特的口感受到许多人的喜爱,但同样因为那几乎无法避免的强烈气味,榴莲也被不少人所回避。

在东南亚一些国家,榴莲甚至被禁止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携带。

菲律宾——榴莲生产国之一

而这次,当榴莲以空运的方式直达北京和上海的高端超市时,其“令人偷笑”的原因成为了消费者议论的焦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菲律宾榴莲进入中国市场的尝试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出口活动,它反映了菲律宾农业出口的新策略和全球市场动态的变化。

据统计,菲律宾是世界上主要的榴莲生产国之一,每年的榴莲产量高达数十万吨。

菲律宾政府近年来一直在推动农产品的多样化出口,试图开拓新的国际市场,提升国家的出口收入。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其庞大的市场潜力吸引了全球各地的出口商。

菲律宾榴莲的进入,可以看作是菲律宾对中国市场潜力的一次试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管榴莲在中国并非完全陌生,特别是在南方一些地区,榴莲已有一定的市场基础,但将榴莲推广到北方如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则是一次全新的尝试。

然而,榴莲的“入侵”并不是没有挑战。

榴莲的挑战

首先,榴莲的保鲜运输要求极高,需要在特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进行,以保持其新鲜度和口感。

这对物流提出了高要求,同时也增加了运输成本。

其次,榴莲的市场接受度仍是一个未知数。

虽然有些消费者对这种独特果实充满好奇,但更多人可能因为其强烈的气味而望而却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北京和上海,虽然榴莲的上架引起了一定的关注,但销量并不理想。

勇闯味觉的无人区

消费者的反应两极分化,一部分人对榴莲的口感赞不绝口,而另一部分人则因为其气味而表示难以接受。

这种情况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一轮轮讨论,有的人戏谑地称榴莲为“嗅觉挑战者”,而有的人则把尝试榴莲比作“勇闯味觉的无人区”。

这一现象不仅在消费者中引发了兴趣,也使得榴莲成为了一个有趣的话题,甚至一些餐饮博主和美食家开始介入;

发布试吃视频和博文,进一步推动了榴莲的市场话题度。

对于菲律宾出口商来说,这次“试水”虽有挑战,但也提供了重要的市场反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通过对北京和上海市场的观察,出口商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消费者的口味和接受度,为将来的市场策略调整提供数据支持。

营销策略

例如,他们可能会考虑在榴莲的包装和营销策略上做出改变,比如通过包装技术减轻榴莲的气味;

或者在市场推广中更加强调榴莲的健康和营养价值,以吸引对健康饮食有兴趣的消费群体。

此外,菲律宾出口商还可以考虑与当地商家合作,开发适合当地口味的榴莲产品,如榴莲甜品或榴莲风味饮料,以此来降低消费者对原始榴莲产品的抗拒感。

实际上,一些中国南方城市的餐饮业已经在尝试将榴莲融入到各种菜品和甜点中,这表明榴莲的市场潜力还远未被完全开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菲律宾榴莲的这次市场尝试反映了东南亚国家在全球农产品贸易中越来越活跃的角色。

随着全球贸易格局的变化和区域经济合作的加强,东南亚国家有望在国际市场上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竞争激烈

而对于中国市场,随着消费者对国际美食接受度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来自东南亚的热带水果和其他特色产品的未来市场前景看好。

对于菲律宾政府和农业出口部门而言,这次经历提供了有价值的见解、如何有效地进入并拓展在复杂且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中的地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通过继续监测市场反应,调整出口策略,并采取创新的市场进入方法,菲律宾和其他东南亚国家可以不断优化他们的产品线,增强其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

总之,尽管菲律宾榴莲在北京和上海的试水过程遇到了一些文化和市场的挑战,但这也为菲律宾乃至整个东南亚地区的出口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和发展机遇。

通过不断的市场尝试和创新,菲律宾榴莲有望在未来在国际市场上找到其独特的立足点。

遭吐槽的原因

尽管榴莲的味道和气味是其最广为人知的特征,但在北京和上海市场上,榴莲因为另一个出乎意料的原因而遭到吐槽——它的外观。

榴莲的外壳被不少首次接触的消费者视为“外星物种”,其独特的刺壳外观让很多人感到既好奇又畏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榴莲的外壳硬而尖锐,覆盖着密密麻麻的刺,看起来不那么友好,甚至有些恐怖。

在自然界中,这样的设计是为了保护果实免受动物的侵扰,但在现代超市的果蔬区,这种外形并不吸引顾客。

许多消费者在看到榴莲第一眼时,就因其“不友好”的外观而却步。

此外,对于不熟悉如何处理榴莲的消费者来说,即便是购买回家后,面对如何破开这个“天然装甲”也是一大难题。

尽管超市工作人员会提供切开服务,但许多消费者仍然对自己在家处理如此棘手的水果感到不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社交媒体上,榴莲的外观成为了一个热门的吐槽点。

网友们纷纷发布榴莲的照片,配以幽默的文字描述其外观的奇特,并开玩笑地比较它们与科幻电影中的外星生物。

这些内容的流行不仅反映了消费者对榴莲外观的普遍反应,也意外地提高了榴莲的知名度,使其成为话题中心。

对于菲律宾出口商和中国的进口商来说,这种情况提出了一个有趣的市场挑战:

如何将一个因外观而引起反感的产品转变为销售点。

一种策略可能是改变榴莲在市场上的展示方式。

例如,通过更具吸引力的包装设计,或者在销售点陈列切开后的榴莲,直接展示其诱人的内部肉质,这样可以减少由外观带来的初步负面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外,教育消费者如何处理和食用榴莲也是关键。

通过组织榴莲品鉴会、发布处理榴莲的教程视频,或者提供小册子指导如何安全打开和享用榴莲;

都能帮助消费者克服对榴莲外观的初步畏惧,转而欣赏其独特的味道和营养价值。

综合来看,榴莲在北京和上海的市场反响虽然出现了一些因外观导致的挑战,但这也为菲律宾出口商提供了洞察消费者行为和优化产品推广策略的机会。

通过创新的营销策略和客户教育,有望逐渐改变消费者对榴莲的第一印象,从而在中国市场上取得成功。

随着榴莲在中国市场上的推广逐渐深入,对于改变消费者对其外观的负面看法所采取的措施开始见到成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菲律宾出口商和中国进口商通过更具策略性的营销方法,开始突破传统销售模式,让榴莲的独特风味超越其外表所带来的第一印象。

例如,一些超市和零售商开始在销售点设置榴莲试吃活动,让顾客可以直接体验榴莲的口感,而不必担心如何处理其坚硬的外壳。

通过这种直接的体验,许多原本对榴莲有偏见的消费者开始改变看法,逐渐接受甚至喜爱这种独特的水果。

此外,菲律宾出口商也开始和中国当地的美食博主及影响者合作,利用社交媒体的力量传播榴莲的多样化吃法和营养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食博主通过制作各种榴莲相关的创意食谱,如榴莲披萨、榴莲奶昔,甚至榴莲冰淇淋,有效地吸引了年轻消费者的注意,并逐步改变了他们对榴莲的初始印象。

同时,为了解决消费者对榴莲外观的疑虑,一些创新的包装设计也被引入市场。

这些包装不仅在视觉上更加吸引人,还特别强调了开启简易度,部分甚至采用了可再封闭的设计,便于消费者保存未食用完的榴莲。

这些人性化的设计细节,使得榴莲作为一种新鲜水果的接受度得到了显著提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