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葛均波院士面向市民科普心脏病防治知识

正值全国科技活动周,今天,心脏病全国重点实验室举办的心血管健康科普活动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拉开帷幕。对于这个全新的国家级实验室,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心脏病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表示,实验室在推动心血管疾病研究的同时,也将致力于提升公众健康认知。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显示,我国心血管病现患人数已达3.3亿,其中高血压患者达到2.45亿,且患病群体还在攀升。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刻不容缓。

心脏病全国重点实验室经国家科技部批复成立,是专注心脏病临床与基础转化研究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于今年2月在中山医院挂牌。该实验室拥有一支包括两位心脏病学领域的院士、一位聚焦发育领域的院士,以及众多国家级人才在内的学术团队,将投身探索心脏病发病机制、新治疗策略研发,以及提升公众心血管健康认知。

在科普活动现场,实验室里的医生们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向市民阐述心血管疾病的成因、预防及治疗方法。葛均波院士将心脏比喻为一个复杂而精密的机器,其中"电路"(心脏传导系统)、"油路"(冠状动脉系统)以及"机身与活塞"(心肌和瓣膜)的协同运作,对维护人体健康至关重要,心脏病全国重点实验室正是针对这些心脏的关键组成部分进行深入探索,力求揭示心脏病的发病机制,努力研发更为高效的防治策略。

"我们的很多治疗方案需要患者参与式的疾病管理,比如控烟、戒酒,这都需要患者在治疗同时,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葛均波院士强调,科学研究的成果需要转化为实际的社会效益,组织科普活动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公众不仅能增长知识,还能理解、并重视如何在生活中预防心血管疾病。

心脏病全国重点实验室自成立以来,已在心血管疾病研究领域取得显著成果,包括初步揭示了心脏自主节律的起源和心脏递质系统的工作模式,为理解心脏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此外,实验室还将积极研发创新药物、技术和器械。葛均波院士表示,实验室将着力打造"产-学-研"全链条和"理论-技术-产品"全流程的研究体系,力争在未来10年取得心脏病源头理论、关键技术和重大产品研究的突破,以有效控制心血管疾病的高发病率和死亡率。

作者:唐闻佳

文:唐闻佳 图:受访方供图 编辑:唐闻佳 责任编辑:姜澎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