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炮弹上有中文,西方又找到“通俄”证据?这栽赃太明显了。那么他们到底找到了什么呢?

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中国始终坚持不介入其中的立场。这场冲突持续了两年多,局势日益复杂,各方的立场和行动也备受关注。中国自冲突开始之初就明确表示,主张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争端,不会向任何一方提供武器或军事援助。这种中立立场不仅符合中国的一贯外交政策,也体现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负责任态度。然而,尽管中国始终保持中立,西方国家却多次抹黑中国,声称其在背后支持俄罗斯,向其提供了大量武器和弹药。这种指责大多没有实质证据,更多是出于政治目的,旨在通过抹黑中国来转移视线或寻求国际舆论支持。

事实上,西方国家自身在这场冲突中扮演了更为积极的角色,通过提供军事援助、训练士兵等方式支持乌克兰。在这种背景下,西方对中国的指责显得尤为虚伪和不公。中国不仅没有向任何一方提供武器弹药,还积极推动和谈,试图通过外交手段解决冲突。俄乌冲突的持续时间之长和烈度之高,导致双方的弹药消耗量极其巨大,远远超过了其战前的储备。双方每天的弹药消耗量以吨计,动用了大量的火炮、坦克、导弹等武器,迫使它们不得不在国际军火市场上四处搜刮所需弹药,以维持战斗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种情况下,俄乌双方的弹药来源变得异常广泛。为了补充弹药,双方不惜一切代价,从不同国家和地区采购各种类型的弹药。俄罗斯作为主要的交战方之一,利用其在国际军火市场上的影响力,购买了大量弹药,而这些弹药的来源遍布全球。乌克兰则依靠其西方盟友的支持,从北约国家获得了大量援助,同时也通过各种渠道采购弹药。这些弹药不仅来源广泛,而且质量参差不齐。由于国际军火市场的复杂性,俄乌双方采购的弹药在质量上难以保证统一标准。这种情况下,使用不同来源的弹药可能会导致兼容性问题,甚至引发战斗中的事故。

乌克兰军队在弹药使用过程中曾因质量问题导致严重事故。此前,乌军曾因使用巴基斯坦生产的弹药造成火炮炸膛问题。这一事件不仅显示了乌军弹药来源的混乱,也暴露了国际军火市场上某些国家生产的弹药质量问题。巴基斯坦生产的弹药由于价格较低,成为乌克兰在弹药短缺时的重要补充来源。然而,这些弹药的质量并未经过严格的检验,导致在实际使用中发生了火炮炸膛的严重事故。这一事故不仅给乌军造成了人员和装备的损失,也对其作战能力产生了不利影响。

尽管面对巨大的弹药消耗压力,中国始终没有改变其中立立场。中国的这一立场不仅体现在官方声明中,也体现在实际行动上。中国并未向任何一方提供武器或弹药,而是不断呼吁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争端。相比之下,西方国家在这场冲突中的表现却截然不同。西方国家不仅向乌克兰提供了大量军事援助,还不断通过媒体和舆论抹黑中国,试图将中国描绘成幕后支持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指责大多没有实质证据,更多是为了达到政治目的。西方国家希望通过抹黑中国来转移国际社会对其自身行为的关注,同时也试图通过这种手段对中国施加压力。然而,事实是中国在俄乌冲突中始终保持中立,未向任何一方提供武器弹药。

部分西方媒体近来声称,中国为了掩盖对俄罗斯的军事支持,将炮弹上的汉字抹掉,换成俄文字母。这一指控被广泛传播,试图将中国描绘成秘密支持俄罗斯的幕后黑手。然而,仔细分析后不难发现,这种说法不仅荒谬,还严重缺乏技术依据。

西方媒体的这种指控本身就显得非常低级,甚至是出于恶意造谣。中国一贯奉行中立的外交政策,特别是在俄乌冲突这样复杂的国际事务中,始终主张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争端。将汉字抹掉换成俄文字母的说法,不仅低估了国际社会的智商,也忽视了基本的军事常识。事实上,炮弹生产和标识的过程并不像换标签那么简单,而是涉及复杂的制造和检测程序。

中国在军工生产方面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和自主化能力。早在建国初期,中国就面临着铜矿稀缺的问题,为了实现军工生产的自主化,中国发展了焊接钢制弹壳技术,并成功研发了覆铜钢壳弹药。这些技术上的突破,使得中国在弹药生产上取得了显著进展,能够独立制造高质量的军工产品。因此,中国制造的炮弹在外形和工艺上,与传统的铜制弹壳炮弹有着明显的区别。简单地抹掉汉字换上俄文并不能改变这些技术特征,无法达到掩盖来源的目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外,从技术角度看,中国制造的炮弹在设计和生产工艺上都与俄罗斯的产品存在明显差异。这些差异不仅体现在外观上,更体现在内部的结构和材料选择上。即便通过表面改动来掩饰来源,专业的军事检测很容易识别出这些弹药的真实产地。要想完全抹掉这些技术特征,必须对弹药进行重新制造,这不仅耗时耗力,还需要极高的技术水平,显然不是简单换个标签就能解决的。

实际上,俄罗斯在当前的冲突中主要从伊朗进口炮弹。伊朗作为一个拥有大量军工生产能力的国家,能够自主制造和储备大量弹药。伊朗的这些弹药不仅供应国内需求,也通过国际市场出口到其他国家,包括俄罗斯。需要指出的是,伊朗的炮弹储备不仅来自于自产,还包括从其他国家进口的产品,其中包括中国制造的部分弹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直接向俄罗斯提供了这些弹药。伊朗作为中间商,将从中国进口的炮弹经过重新包装和改装,配合伊朗自产的底火和外壳,再将其转售给俄罗斯。这种复杂的供应链结构,导致了炮弹最终出现在俄乌战场上,形成了所谓“中国援俄”的表象。实际上,这些炮弹经过多次转手,已经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中国直接供应的结果。

综上所述,西方媒体关于中国通过抹掉汉字换成俄文字母来掩饰对俄罗斯的军事支持的说法,缺乏基本的技术依据和逻辑支持。中国在俄乌冲突中的立场一直是中立的,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争端才是唯一出路。而复杂的弹药供应链,也表明了国际军火市场的多样性和不透明性。简单地将中国描绘成支持俄罗斯的幕后黑手,不仅无助于解决当前的冲突,反而会加剧国际社会的不信任和紧张局势。事实是,中国并未直接参与俄乌冲突的武器支援,所谓的“援俄”谣言不过是西方媒体为了政治目的而制造的虚假信息。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