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力挽狂澜未果,欧盟27国一致决定对华实施加征关税措施,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行动中的国家均为美国的盟友。那么,德国为何在加征关税问题上持保留态度?而中国又将如何应对这一局势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12日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发言人林剑对欧盟27国的联合行动做出了官方回应。他首先批评这项反补贴调查是保护主义的典型体现。

欧方借此对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加征关税,不仅违背了市场经济原则和国际贸易规则,更对中欧经贸合作及全球汽车产业链的稳定造成了损害,最终也将反噬欧洲自身的利益。

林剑强调,中方将坚决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以捍卫自身的合法权益。从他的发言中可以明显感受到,中国已做好应对这场“关税战”的充分准备。

据报道,近日有欧盟官员向中国汽车制造商透露,预计从7月4日起,欧盟委员会将对中国生产的电动汽车加征高达25%的临时关税。

目前,欧盟对所有进口汽车征收的关税仅为10%。那么,为何欧盟要针对中国电动汽车采取差别待遇呢?从支持加征关税的国家名单中不难看出,这些国家均为美国的盟友,这背后显然有美国的推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实上,在欧盟作出此决定之前,拜登政府就已经将中国电动汽车的关税税率提升至了惊人的100%。

此外,钢铁、铝材、医疗用品、半导体、电池及关键矿物等也均被美国列入加征关税的范围。

对于欧盟的这项决策,其内部并非铁板一块。作为欧盟的重要成员国,德国虽然在表面上支持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但其实际态度更为微妙。

朔尔茨政府希望能够将关税维持在尽可能低的水平,最理想的情况是与中国对欧盟征收的关税对等,即15%,而非现行的25%。

为此,德国一直在积极游说欧盟其他成员国。然而,就目前的形势来看,德国的游说努力显然未能如愿。

那么,德国为何如此不情愿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高额关税呢?究其原因,德国与中国的汽车产业链和供应链紧密相连。

强征关税不仅意味着直接的经济损失,更是对欧洲所依赖的自由贸易环境的破坏。同时,这也将严重损害中欧之间已建立的政治互信,进而丧失双边合作带来的更广阔机遇。

据统计,在过去的十年里,宝马、奥迪和奔驰在中国市场共销售了1920万辆汽车,占各汽车制造商全球销量的30%至40%。

数据是客观公正的,朔尔茨政府对此也心知肚明。在欧盟做出上述决策之前,宝马、大众、法拉利等多家欧洲汽车制造商已明确表示反对。

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更是直言不讳地指出,欧盟的这一举措无异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对于中国商务部而言,欧盟此举显然是以“公平竞争”为幌子,实则保护自身产业,是一种赤裸裸的保护主义行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后果将是“严重扰乱和扭曲包括欧盟在内的全球汽车产业链和供应链,并对中欧经贸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当前可见的趋势是,如果欧洲选择与中国携手合作,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开展更深层次、更广泛的合作,这将为欧洲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开辟一条新的道路。现在,道路已经为欧洲指明,如何抉择则取决于欧洲国家自身。

是继续跟随美国的步伐,在保护主义甚至孤立主义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还是努力提升自身的产业竞争力,与中国共同探索一条合作共赢的发展道路?

这其中的利弊得失显而易见,欧盟确实需要深思熟虑。倘若欧盟坚持一意孤行,中国有多种反制手段可供选择,并且我们的反制绝不仅仅是口头上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