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洞见Moon

有些南墙提醒不了,只能自己经历。

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路易斯曾发现这样一个规律:

一个人养成一种习惯需要90天;

形成一种思维模式需要180天;

而价值观的形成,则需要14年的时间。

每个成年人的价值观,都是自带体系的。

他的原生环境、接受的教育、所处的境遇都在促使他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当你试图改变别人,看似只是改变他某种行为,其实是在否定对方的价值观。

其结果,往往是对牛弹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在微博上看到一段话:

不要妄想改变任何人,因为一个成年人的价值观基本已经定型了,无论多离谱的行为他都有自己的理由。

话糙理不糙。

成年人的价值观基本已经固定在灵魂深处,扭转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若执于一念,企图改造他人,无疑是自寻烦恼。

主持人李静有位非常要好的朋友。

朋友辞职后一直宅在家里,过着咸鱼般的生活。

李静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三天两头打电话督促朋友早点找工作,鼓励朋友上进。

一开始,朋友还勉强应付她的热情,可时间久了,朋友直截了当地说:

你可以去奋斗创业,那是你要的人生,而我要的人生,就是自在地躺着,混混日子。

这时候李静才明白,朋友的价值观已经定型了,自己善意的提醒,在她看来却是一种干涉。

两个人关系再好,也不可能想法一致。

当你想要对方按照你的价值观行事,其实早已把他推到了你的对立面。

我有个发小,初中读完就早早进入社会闯荡。

大学时,我突然听到他准备结婚的消息,感到十分震惊。

在我的印象里,他和我一样还不成熟,没有固定的工作,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如何支撑起一个家庭的开销。

我赶忙劝他最起码积攒一些养家钱,再考虑结婚生子。

他却告诉我,他打工这几年认识的同龄人大部分都已经结婚了,自己没有上学,不早点结婚生子还能干嘛呢?

几次三番劝说下来,发小生气地挂断了电话,

后来,我毕业进入社会,经历了很多才明白,发小没错,我也没错。

我觉得先立业,给未来家庭一个保障,没有错;

发小觉得先成家,不然过了年纪就难找对象,也没有错。

只不过每个人的经历不同,价值观不同,吾之蜜糖,亦可能是彼之砒霜。

很多时候,我们会出于好心对别人的人生提出建议。

但忽略客观因素,一味干涉别人,不仅难以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反而会让自己陷入失望,甚至让关系破裂。

经历多了就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轨迹,都要为自己的价值观买单。

收起改变别人的欲望,尊重他人的命运,是成年人应有的清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

德国作家内尔·克雷辛西说过一句话:

“善良给了错的人,会变成一种恶意;道理讲给不懂的人,会变成一种刻薄。”

价值观不同,你的建议在别人眼里可能是挖苦,你的善意在别人眼里可能是炫耀。

你用心良苦地帮助别人,换来的可能是不解乃至抨击。

英国作家卡蜜拉成名之前在纽约一家报社任职,她和同事兼闺蜜相约一起努力写作、出书、成名。

后来卡蜜拉发现闺蜜竟抄袭拼凑别人的文章,用来应付报社的工作。

她好心提醒闺蜜,如果被发现,很可能会丢掉工作,甚至在行业都混不下去。

没想到闺蜜只是敷衍了一句:“同事们都这么做。”

卡蜜拉为了改变闺蜜的行为,特意找出之前因为抄袭而身败名裂的作家事例。

可在闺蜜眼里,卡蜜拉的做法却是一种威胁。

就这样,闺蜜越来越不耐烦,在争论中嘲讽卡蜜拉是富二代,不用担心工作,不用费心赚钱。

甚至,闺蜜还在文章中编排卡蜜拉的私生活混乱,肆意调侃、中伤她。

卡蜜拉这才意识到,改变一个人的价值观无异于天方夜谭,最终她也选择离开了对方。

美国作家弗格森说过这样一句话:

谁也无法说服他人改变,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守着一扇只有从内开启的观念之门。

不论动之以情或说之以礼,我们都不能够替别人开门。

90年代有部著名港剧《大时代》,里面塑造了一个非常经典的恶人形象——丁蟹。

他经典就经典在,即便自己恶贯满盈,还会觉得自己三观正得不得了。

口头禅是“我对得起天地良心”,“人善人欺天不欺”。

每一个想要改变他观念的人,都会因为他而下场惨淡。

哪怕最后,他在法庭被审判时,还在大肆宣扬自己的歪理,法官都被他的价值观震撼到无语。

荣格离世前跟徒弟说:“你连想改变别人的念头都不要有。”

猫有猫道,鼠有鼠道。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

把手伸得太长,哪怕是出于好心,别人也不会领你的情。

久而久之,只会招来别人的恶果,反噬自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

北山有鸱,不洁其翼。飞不正向,寝不定息。

饥则木揽,饱则泥伏。饕餮贪污,臭腐是食。

填肠满嗉,嗜欲无极。长鸣呼凤,谓凤无德。

凤之所趋,与子异域。永从此诀,各自努力。

这首诗的作者是东汉朱穆,看过一位老教授直播讲这首诗,也讲了其背后的故事。

东汉末年,南阳郡的文人朱穆和刘伯宗自幼相识,契若金兰。

朱穆出身寒门,见多了贪官污吏鱼肉乡里,立誓要做一个为百姓请命的清官。

刘伯宗是朱门之后,受父亲影响,只想做个大官,光耀门楣。

后来两人都踏入了仕途。

朱穆出任侍御史,他刚正不阿,经常弹劾宦官权贵。

刘伯宗却在权力的漩涡中沉沦,投靠十常侍,卖身求荣。

当时,朝廷内外的忠臣早就对十常侍积怨已深,谋划除掉这群宦党。

朱穆多次上门劝说好友远离奸党,却总是无功而返。

眼看着好友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他自己却无能为力,朱穆非常伤心。

直到刘伯宗为了前途陷害两人的恩师,朱穆才醒悟过来。

于是他写下这首著名的《与刘伯宗绝交诗》,自此二人分道扬镳,再无往来。

三年后,十常侍被袁绍诛杀,刘伯宗也因此身陷囹圄,悔之晚矣。

《论语》中写道: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如果对方不愿意听你的忠告,那就不要再劝了,再劝就是自取其辱。

每个成年人,都有自己的价值体系,多劝无益。

让他去选择,让他去承担,让他去流血,让他如他所是。

要知道,成年人的觉醒,永远不会发生在岁月静好的时候。

作家水木然说:人生分为三个阶段。

小时候,觉得自己可以改变世界。

长大了,发现自己改变不了世界,只想着去改变别人。

后来终于明白一个道理:人生能改变的,只有自己。

一个人成熟的标志,就是不再妄图改变别人的价值观。

有些南墙提醒不了,只能自己经历。

点个赞吧,与朋友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