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里的人也不知道怎么了,不愁吃不愁穿的,好些人却依然说“凑合活着”,是日子不好过吗?

一个纪实小视频里面,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大爷,在后海边的饭馆里吃早点,带着一个小酒瓶,就着豆腐汤吃着炸油饼,身边人玩笑说:“大爷生活挺好,早上就有酒喝。”大爷应景地回答“凑合活着吧”。就这句“凑合活着”进入了讨论模式。

“老百姓的日子不好过,一家人住在十来米的房子里,不凑合能咋过?可不就是“凑合活着嘛!”“凑合活着,是老百姓的无奈,不凑合活着怎么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海遛弯回来的老先生胡同口和街坊打招呼

这是北京二环里,什刹海边 “寸土寸金”之地的老百姓。有京外的老教师看了视频说,他很是喜欢北京城里的“市井生活”,有历史的厚重,也有老百姓的烟火。他说在北京买房是无论如何也买不起的,但想退休了以后到北京城少住一阶段,真真实实地体验一下北京人的生活,自嘲说这个想法不知道能不能实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什刹海边的小姐妹在查看照片

所谓来北京住一段“能不能实现”,大概意思是说,北京的房费太高,外地工资一个月也就几千元的收入,如果到北京租房,确实不好“凑合”。我鼓励老先生说,租房子住一段时间是可以的,就全当旅游高消费一下吧,当然能实现。

所以,这么对比看来,北京城里的“凑合活着”却是好些京外人士的“生活理想”了。我身边同事就评价这种“凑合活着”,说是“相当地凑合呀”!不过他可能不知道,什刹海这边,杂院里的一些老百姓,好几口人住十多米的房子里,居住质量实在是不怎么样,也确实是凑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什刹海边,养宠物和家里房子大小几乎没什么关系

不过也有身边人说,“凑合活着”是一种类似打招呼的用语。比如几十年交情的老友打电话,一头人问:“最近生活怎么样啊?”另一头回答“凑合过吧。”问话的人和答话的人都会继续说下去,压根就不会有疑问“过得怎么样”的问题。您说这个解释和这个场景是不是很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海边下棋的老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海边盘腿而坐的小姑娘看着阳光透过河面

对于此类,同是老百姓,不同人对于“凑合活着”有着不同的看法。我在后海边上,就遇到戴着“红胳膊箍”的阿姨,说起“凑合活着”的事,阿姨摆事实讲道理,坚决反对,“怎么能叫凑合活着呢?不愁吃不愁喝的,一个月好几千元的退休金,人家年轻人才挣多少钱?我觉得挺幸福的,我想活到九十多,甚至一百岁我都愿意,不凑合!”

这位阿姨七十多岁了,每天早上在甘露胡同头那儿义务扫胡同,您如果早上从甘露胡同路过,多半会遇到老人家。旁边大姐说她每天扫胡同,已经成习惯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刚退休的大姐也加入了治安值班队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阿姨每天义务扫胡同,看着腿脚不大灵便,但打乒乓球棒棒的

这位穿红棉袄的大姐刚退休不久,是阿姨的街坊,我不时地看到她们俩一起站岗值班,就是那种治安放哨的类型,很有仪式感。有一天我在后海边的运动场,看到她们两位在打乒乓球,如果不是见到,我想不出来,腿脚不灵便的七十多岁的阿姨,竟然是打乒乓球的好手,和大姐你来我往,打得不亦乐乎,真是满满的能量场,难怪“不凑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海边下象棋的老人们

评论中也有人说,“没有什么特别的付出和代价,住在什刹海边,有豆腐汤喝,有香油饼吃,还有小酒跟着,这样凑合也不错啦。”我想说这话的人多半是年轻吧?可能是朝九晚五的忙碌或者是那种996?估计他们是不能凑合的,或者说不想凑合。“不凑合”就有“不凑合”的活法,就犹如现实中好些北漂的逃离,不愿意再继续北京的高压劳累,就宁愿回老家接受之前的不变化凑合了。“不凑合”需要不屈服的奋斗,需要相应的代价。那么这种“凑合活”年轻人会有吗?对于说这话的老人来讲,算是无奈还是选择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锣鼓巷:咖啡馆和民居混在一起

前些天,我在后海边上看到一对老夫妻,他们很悠闲如意的样子,大姐说看这什刹海,水波荡漾,多美。老先生受感染轻声吟唱起“轻悠悠的水来蓝蓝的天”,大姐在旁边打着拍子,俩人一副享受的样子。他们是住在和平里那边,特意过来玩的。老先生年轻时曾经插队到黑龙江的农场,说来也是吃过苦的人。

我好事地问了一下,在海边哼着小曲可是“凑合活着”吗?老先生认认真真地回答,比“凑合活着”好点吧。他进一步解释说,“凑合活着”是吃用不愁,但也不宽裕,算是精神生活拮据吧,有地方住,但住的不好,吃啥买啥回家做,但不能随便下馆子。就好比小康生活,各地的标准不一样,这个“凑合活”也是各有不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夫妻什刹海边赏风景情不自禁唱起郭兰英的歌儿

我听了觉得有道理,发现习惯说“凑合活着”的人大多是受教育程度不是太高,生活状态不甚满意的状态,或者种种原因,没能力改变或者没有欲望改变的一些情况,这么说来“凑合活着”还真说不清是自我满足呢还是有点自我安慰了,或者两者都有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海边上的老人们在打扑克

我以为自己明白了“凑合活着”的意思,结果又出现新情况了。和家里邻居大姐说起这个话,大姐说:”老百姓可不就是凑合活嘛,不凑合活怎么活?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人家住几百米的房子,我住几十米的,他过他的,我过我的,可不就是凑合嘛。”同样住在什刹海,这位大姐的“凑合活”可不是前面大爷的“凑合活着”了,大姐是谦虚的说法,实际上是无所谓凑合不凑合,就是该怎么过就怎么过,分明是底气十足的“凑合”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雪后的清晨,地安门外的几位老弟兄

北京城,老百姓真是各有活法,看到吗?路边走过的,驻足谈天说地的,哪怕闲看过往不说话,也是安详平静的模样,如果言语一声,多半张口乐呵呵,所以,怎么过都好,“凑合活着”乐呵呵,也确实不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旧鼓楼大街旁边胡同里养羊驼的老人

您看,这个“凑合活着”里面有多少讲究?如果听到这类话的时候,您可不要如我一样去较真怎么“凑合”,老百姓的生活就是各有各的过法,好的“凑合活着”,差点的也“凑合活着”,没什么标准答案,怎么凑合都行,怎么理解也都有道理。总之,各得其乐,各有活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钟鼓楼广场跳龙绸舞的大姐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人们之间的礼尚往来还是少不了“点心匣子”

我的这种随笔,全凭业余兴趣,感谢阅览!如果您喜欢,可以点赞关注,发表评论或私信,欢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