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6月4日,宋庆龄先生的葬礼按照宋庆龄先生的遗愿,最终在上海的万国公墓进行,本应该整点开始的葬礼,却突然提前开始了,并且毫无预兆,现场是发生了什么事让邓颖超同志突然做出了这样的决定呢?
在我国的历史上,重要的国家领导人去世时,后续举办的一系列仪式都是经过中央认真研究决定的,周总理、朱老总、毛主席这几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更是按照国葬的标准进行的,这样的葬礼事项更是事无巨细,每一项都要按照流程进行,邓颖超同志能够做出这样的决定,肯定也有她自己的想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筹备

1981年3月左右,党中央组织了同志开始为宋庆龄先生的葬礼做筹备工作,这是因为国葬的规格较高,很多事情都要提前商议、敲定,所以要做好详尽的准备,负责这些工作的就是上海市的人民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副局长李家炽,还有中央办公厅的副主任冯文彬。

那是3月23日,全国机关事务管理局负责人座谈会正在召开,会议结束后,冯文彬找到了李家炽,因为此时的宋庆龄先生身体状况已经不是很乐观,长期的冠心病、肝癌、慢性淋巴性白血病让她的身体情况每况愈下,那时候,中国的医疗水平不高,治疗这些放在今天也很棘手的疾病,可谓是难上加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给宋庆龄先生治疗,国家也组织了很多专家专门会诊,制定出多种医疗方案,但此时的宋庆龄先生也已经八十多岁,身体体能也大不如前,治疗效果都不乐观,已经是积重难返之势了,这才组织了同志筹办葬礼事宜。

宋庆龄先生的葬礼有着不一样,这是因为按照宋庆龄先生的意愿,是回到上海,安葬到宋氏墓地,当年他的父母就已经在万国公墓中买好了墓地,希望百年之后一家人能够葬到一起,另一方面,这也是宋庆龄先生自己的愿望。

当时有很多说法说可能宋庆龄先生会葬到孙中山先生的墓地,其实仔细想想,宋庆龄先生应该也不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当时的中山陵已经规划好了,原本并没有百年之后合葬的打算,如果现在决定就会破坏原本的布局,虽然后来可以通过修缮,但这也不是宋庆龄先生希望看到的。

宋庆龄先生一生勤俭节约,尤其是在建国以后,也是始终为国家考虑,那时候的宋庆龄先生担任国家领导人职务,常常需要会见一些外国友人,宋庆龄先生都将这些会见的花销算入自己的工资,即便工作人员多次准备使用国家经费,都被她拒绝了。

这样勤俭节约的宋庆龄先生自然是不愿意在去世之后仍旧麻烦国家动用经费修缮陵墓的,所以她一定不会选择葬在中山先生身边,这样的高风亮节值得每个人的敬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党中央十分尊重宋庆龄先生的心愿,但这也恰恰是事情难办的原因,因为宋庆龄先生的葬礼规格是国葬,此前都是在北京举行,这是第一次由地方上承办的,葬礼的流程应该具有严格规定的。

宋庆龄先生逝世后的次日,准备葬礼事项,第三天开始是公祭环节,持续三天,到第六天举办追悼会,第七天是正式的安葬时间,这也是为什么要找上海的同志商量的原因,整个葬礼流程需要上海方面的紧密配合。

这对于上海市的压力是很大的,此前的领导人们葬礼都是在北京举行,上海并没有经历过这样规格的葬礼,也没有经验可以借鉴,负责这件事的李家炽前前后后在上海和北京来回跑了很多趟,忙前忙后,几个月下来,才确定了具体事项。

几位负责这件事的同志,事无巨细的商议了葬礼全程,出席葬礼的规模,人员安排等等都是需要事无巨细的安排。连宋庆龄先生手里握的手帕都是经过商议的,上边绣了她最喜欢的花,到时候会放在宋庆龄先生的手里。

至于能够出席葬礼的人员,也是经过了讨论,200人的规模是十分难以决定的,既要有社会各界人士的代表,也要有政府方面、部队领导人,社会团体代表,也要有青年和中小学生。

葬礼的各项细节要先上报给中央的同志,得到批准后,还要回到上海向上海政府汇报,以确保各项设置能够正常进行,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各方领导人也进行了多次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