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声阵阵,水花激溅,会“漂移”的龙船穿行于弯曲的河道,在水中上演“速度与激情”。 央视直播镜头中,一支支龙船劈波斩浪、“丝滑”过弯;镜头之外,岸边人头攒动,加油呐喊不绝于耳。 从起龙、游龙、赛龙到洗龙船水、吃龙船饭,叠滘龙船有一套约定俗成的规矩。至今,在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叠滘,当地人仍秉持着一份自祖辈传承下来的情怀,想让这项非遗“走红”又“长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叠滘龙船“漂移”过弯 图据“南海桂城”官方微信公众号

与外界盛传的“房东才能参赛”不同,龙船选手们,都是喜欢这项运动的普通村民。端午节前两三个月,他们每天都要花三四个小时参加训练。由村民们组成的后勤保障、龙船维护团队分工明确,共同维系起这场村中盛事的运转。

2023年,南海“龙超”的概念首次出现,既传统又充满竞技之美的龙船赛,吸引了全国各地游客的目光。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端午假期,佛山市南海区累计接待游客62.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约3.95亿元,其中过夜游客7.19万人次,同比增长超过30%,“龙船经济”显露出强大潜力。

而对于叠滘居民们来说,赛龙船不仅带来了收益,更是他们沟通感情,传扬文化的载体。

“一种情怀,一种自豪感”

两代人的龙船记忆

一上岸,庞熙飞就被村民们的欢呼声包围。他们村龙船队今年的成绩是3分01秒29,第三次夺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庞熙飞和队友们

在叠滘出生成长,庞熙飞对龙船有深厚的感情。他父亲老庞也曾是村里龙船队一员,小时候的庞熙飞,常站在岸边看着父辈们比赛。

那时,龙船队用的船和桨,都远不如现在先进——船用柚木,桨也是木桨,用庞熙飞的话说,“转弯都很难”。

对于年纪尚小的孩子们,能直接接触到龙船的机会并不多。庞熙飞还记得,那时村里几个年长的哥哥经常帮他们打掩护,以训练的名义把龙船借出来,然后在一边看顾着,让几个小一些的孩子抓紧时间划几下“过把瘾”。

2009年,庞熙飞成为龙船队后备队员,但要像父亲那样代表村子参加比赛,则要等训练3年以后才有机会。

这几年,网上对“南海龙超”以及叠滘“龙船F1”的关注度越发高涨,一些讹传让庞熙飞哭笑不得,比如网上传言,能参加比赛的运动员都是“房东”,以捐助金额决定座次。

而实际上,和其他竞技类体育项目一样,是否能代表村子参赛,关键在于训练情况和本身的运动能力。船队里的成员都是普通的村民,用庞熙飞的话说,“都是喜欢这项运动,主动报名参加训练。龙船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情怀,一种自豪感。”

比起父辈,如今龙船队的装备和训练环境都有了巨大变化:龙船从柚木变成更轻便的杉木,不再难以转弯,甚至能在叠滘狭长曲折的水道里表演“漂移”;船桨从木桨变成几百元一支的碳纤维桨,更坚固耐用,也更轻巧;村里还请了退役的职业选手来做教练,专门训练比赛中需要的“跪扒”、转弯等技巧。

另一个变化,是参与龙船比赛的群体在扩大。今年6月22日,叠滘计划举办有史以来首次女子组龙船赛,以及学生组(16岁以下)龙船赛。“扒龙船”不再是只属于村里青壮年男性的体育活动,这让庞熙飞有些羡慕,“我们小时候,也有学生组比赛就好了。”

闲暇时,庞熙飞会带着自己的孩子划船。和童年时的他一样,孩子们对龙船这项运动充满了兴趣。如今,他们有充足的机会,可以在父辈的陪伴下去感受传统运动的魅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庞熙飞带着儿子体验划船

“村里、家里,一条船、一条心”

龙船队员眼里的“叠滘特质”

比赛结束以后,属于龙船队的微信群依然热闹。除了队友,群里的成员们彼此间还有着复杂的社会关系:邻里、亲戚、同学。

“大表哥”杨荣杰,就是群里的活跃成员之一。和庞熙飞不同,他如今并不常住村里,每年端午节前,都要专门赶回家中参加训练。

按常规,龙船比赛前的训练要持续两到三个月,队员们都有各自的工作,训练时间只能集中在晚上8时至午夜零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叠滘龙船训练现场 图据央视新闻

为了能够按时训练,平时生活在佛山市另一侧的杨荣杰,每天需要增加半小时的通勤时间,早上6点半前出门上班,晚上一边朝村里赶一边解决晚饭。

类似的情况,在叠滘各村的龙船队里都不少见。庞熙飞把龙船赛形容为村民们生活中的“一个节奏点”——就像龙船上的鼓声,每次敲响,大家就齐心协力地划动手中的桨。

除了披星戴月训练的队员们,队员们的家属也在为这场赛事付出着。庞熙飞告诉红星新闻记者,每年到训练时段,家务大部分都要落到他妻子和父母身上,“照顾孩子,把家里的事情打理好,他们比我更辛苦。”

与此同时,村里其他村民们也在为龙船比赛奔走着。训练期间,队员们的饮食、装备,都有村民去拉赞助、做安排,构建起一套可靠的后勤保障体系。至于比赛期间的龙船、船桨这些设备,也有村民和专业人士负责维护保养,确保龙船、船桨和队员们一样,都能拿出最好的状态。

端午假期到了,龙船队员们要展现出辛苦训练的成果,其他村民们则站在赛场两岸,维护着现场秩序,保障游客们的安全。整个村子有条不紊、分工明确。在漫长的龙船竞技传统打磨下,形成了独属于叠滘的文化特质,庞熙飞将它概括为“村里、家里,一条船、一条心”。

至于比赛的名次,庞熙飞坦言,对于承担着期待和压力的队员们来说,拿到好名次固然好,但更重要的是参与的过程——能和平日里不常见面的亲戚、邻里们聚在一起,为同一个目标而努力,这本身就是龙船赛带来的意义。

咖啡馆、文创、观赛服务

龙船经济“只是个开始”

叠滘“新村民”吕锐成,对庞熙飞口中的“意义”充满羡慕。

吕锐成也是佛山人,但在他出生成长的村子,并没有类似龙船赛的传统。在他的记忆里,走在村头,即使是存在血缘关系的隔代亲戚之间,“见了面最多也就点个头”。叠滘村民们彼此之间这种紧密的关联,在他看来“难以想象”。

2022年,吕锐成来到叠滘经营咖啡馆,他尝试引入叠滘本地的龙船文化,并和当地文创品牌达成合作,在店内售卖龙船周边文创产品。

走进咖啡馆,右手边墙壁下陈列着一排龙船用的木桨。其中年岁最久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吕锐成表示,这些木桨都是叠滘村民们提供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吕锐成店内展示的船桨

在装修之初,他萌生了征集老物件做陈设的想法,具有代表性和纪念意义的船桨是一个很好的选项。但开始做村民们工作时,吕锐成也有顾虑,“毕竟一个人就一个桨,又是他们参与龙船赛的见证,意义不一样。”

让他没想到的是,村民们一听说是宣传龙船文化,都愿意借出各自珍藏的船桨,“店里只展示了一部分,还有些我好好收进库房了。”

去年,咖啡馆附近还没有建好停车场,网上对于“南海龙超”有了一定的关注度,吕锐成和合伙人分班经营,勉强还能应付得了汹涌而来的客潮;今年形势陡变,店门前的路上挤满了人,他和合伙人加长了营业时间,依然感觉忙不过来,“做不完,人太多了,真的做不完。”

庞熙飞告诉红星新闻,在咖啡馆对面,蓝色围挡下是正在建设中的水塔街,按照规划,这条特色商业街会在明年投入使用。他估计,以后这里的人流量还会更大,“今年只是个开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庞熙飞展示龙船文创产品

除了咖啡馆、饮品店,龙船赛还带动了更多产业链条。譬如由几名叠滘年轻人开设的文创项目“廿四坊”,不仅生产旅游周边产品,也会为参赛的龙船设计制造船头。村里的村民们,也有人在比赛期间经营观赛点位服务等业务,直接参与进龙船赛的“赛事经济”中。

作为本地人,亲历着这些变化的庞熙飞,既感到喜悦,也有着“压力”。在他看来,龙船赛体现了叠滘的发展潜力,但怎么样更好地发掘这种潜力,同时保护好其背后的传统文化和体育精神,“是我们必须做好的事情”。

红星新闻记者 周炜皓

编辑 潘莉 责编 李彬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