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0月,刘志丹领导的陕甘边区发展得越来越大,引起了当时正在西安督战的蒋介石的格外注意。

对于刘志丹这个人,蒋介石感到既陌生又熟悉,于是问了身边的张学良:“刘志丹是何许人也?”

张学良回答:“他就是黄埔四期的刘景桂。”

蒋介石听到了这个名字大为气愤,立刻就骂出了一句脏话。

蒋介石为何如此生气?原来,刘景桂当时在黄埔军校的表现异常突出,因此蒋介石对他的印象很深,当时为了“讨好”刘景桂,蒋介石还特意给他多发些旅费。

即便是这样,蒋介石还是没能留住刘景桂的心。

如今刘景桂改名叫刘志丹,并且成为了共产党的领导人物,蒋介石对他投靠共产党的事感到十分恼怒,为了报复刘景桂,蒋介石不惜一切代价通缉他。

不久之后,国民党通缉刘志丹的告示贴得到处都是,刘志丹瞬间变成了“众矢之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志丹

然而,任凭蒋介石他们费尽心思,也依然抓不到刘志丹,因为刘志丹对国民党的通缉早有准备。不仅抓不到刘志丹,刘志丹领导的陕甘边区反而发展得更大了。蒋介石气急败坏,心想,既然对刘志丹无可奈何,那就对他的家人下手。

国民党反动派很快就查到了刘志丹的老家,不仅查到了刘志丹的同族兄弟姐妹,就连他的妻子同桂荣也不放过。一时之间,他们两个的家全被国民党抄了。

好在当时同桂荣早就得到了消息,带着一家老小开始了逃亡之路。

如果是同桂荣自己还好说,但她还带着公公婆婆、还有三个儿女,一家老小的生命安全就全都落在了同桂荣的身上。

就这样,同桂荣带着一家老小逃到了一座大山里,这里相对隐蔽,敌人应该不会那么快找上来。但一家老小总是要吃饭的,大山里什么都没有,总不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饿死,于是同桂荣决定走出大山去寻找食物。

同桂荣刚走出大山没多久,就看到了一小支军队在附近,她刚想转身就走,但还是被敌人看到了。因为深知自己不能落在敌人手里,所以同桂荣开始拼命往前跑,而敌人一直在后面紧追不舍。

然而,同桂荣并不知道自己正在逃亡的路是一条死路,因为在她逃跑的前面是一个深深的悬崖。同桂荣一直往前跑,没想到跑到了悬崖边上,她这下再也跑不了了,这时候该怎么办?

同桂荣心想,自己是刘志丹的老婆,就算是死也不能被敌人抓住。抱着这样的心态,同桂荣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跳下悬崖。

同桂荣往后看了一眼,此时敌人已经追上来了,她想了想自己还未长大的儿子、女儿,不自觉落下了眼泪,然后纵身跳下了悬崖。上天总是会眷顾那些好人的,同桂荣跳到一半的时候被挂在了半崖上的灌木丛上,是灌木丛救了她。

当同桂荣反应过来的时候,她发现自己不仅没有受到多少伤,而且还没有死,劫后余生让她暗自庆幸,接着她开始缓缓地往下爬。

这个悬崖并不是那种特别陡的,有一定的坡度,同桂荣小心翼翼地、身体紧贴着石头往下爬,她的衣服都被刮烂了,皮肤也早已布满伤痕。就这样,同桂荣顺利爬下了悬崖,当她回到大山里时,她已经满身是伤、衣服也破旧不堪,山里的其他人都对她既心疼又敬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桂荣

同桂荣的死里逃生,让听说这件事的人都感到很不可思议,他们都十分钦佩同桂荣的勇气和胆识。如果当时同桂荣没有“死里逃生”,那么她以后也不会有机会,在未来某天取得非常高的成就,而我国也会因此损失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

除此之外,她的女儿也继承了母亲的思想,长大后立志报效祖国,成为国家不可多得的栋梁之材。

那么,同桂荣与刘志丹之间经历了什么?同桂荣死里逃生之后又怎么样了?她和她的女儿又对我国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同桂荣与刘志丹

1903年,刘志丹出生于陕西省保安县,两年之后,同桂荣出生于陕西省吴起县。从地理优势上来说,同桂荣和刘志丹住的是邻县,凑巧的是,他们两家的长辈也互相认识。

这样一来,刘志丹和同桂荣在很小的时候就认识了。

当时两家的长辈交好,尤其是二人的祖父,更是经常一起交谈。有一次,他们两个的祖父约定要给刘志丹和同桂荣定下娃娃亲,而彼时刘志丹和同桂荣也不过才刚刚几岁,还是个懵懂的娃娃。

刘志丹和同桂荣在很小的时候见过一面,但是由于当时还不记事,他们早就忘了对方长什么样子。在两人订下娃娃亲之后,过了十几年,两人才正式见面。

那时候已经是1918年了,刘志丹跟随祖父来到了同桂荣家,拜访了岳父岳母,也见到了同桂荣。虽然他们之间没有多说话,但却都对彼此有好感,从那以后,两人就开始以书信联络。

同桂荣对刘志丹很是满意,在两人的交谈中,同桂荣发现刘志丹满腹经纶,一看就是有文化的人。与此同时,同桂荣也感到很自卑,因为她没有上过一天学,就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

这次他们见面的时候,刘志丹还在上学,两家人计划等刘志丹毕业后就准备他们两个人的婚事。

越是喜欢一个人,越会小心翼翼。同桂荣生怕刘志丹看不上自己,每次在书信中总是会提醒刘志丹,但是刘志丹的回应让同桂荣感到很安心。

原来,刘志丹从来没有嫌弃过同桂荣,相反,刘志丹还会觉得同桂荣是一个勤劳、善良、勇敢的女子,他也很喜欢同桂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里要说一个小插曲,同桂荣在成婚之前是没有自己的名字的,只有一个乳名叫“妞”,同桂荣的名字还是刘志丹给她起的,他不仅给她起名字,还教她写自己的名字。

三年后,刘志丹顺利毕业了,也按照以前的约定回到了家与同桂荣完成了婚事。

成婚之后,同桂荣发现丈夫对她很好,可以说是无微不至,但是丈夫总是忙于革命事业,于是,同桂荣决定把自己变成刘志丹最强大的后盾。

同桂荣和刘志丹夫妻两个经常一年也见不上几次面,同桂荣对此也非常理解,她也十分明白丈夫在外的辛苦,于是心甘情愿在家为丈夫打点好一切。同桂荣把公公婆婆当作自己的亲生父母亲一样细心照顾,还总是询问他们的喜好。

几年后,同桂荣和刘志丹夫妇有了孩子,于是同桂荣的“任务”又增加了一项——照顾孩子。

看到同桂荣将自己的家打理的井井有条,刘志丹感到很欣慰,这样一来,刘志丹忙于革命事业的同时就不会有后顾之忧。

但是,刘志丹长期见不到自己的家人,心里会无比想念,终于有一次,刘志丹带领队伍经过了老家,但刘志丹是不能随便脱离队伍的,于是同桂荣便带着自己的女儿来到了刘志丹的驻扎地。就这样,夫妇二人终于相见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桂荣和女儿

“刘嫂子”深受同志爱戴

土地革命时期,同桂荣在部队里受到了红军的热烈欢迎,红军们都亲切地称呼她“刘嫂子”。每次,军队食堂里传出诱人的饭香,那一定是来自同桂荣的手艺。

由于刘志丹的关系,同桂荣时常到部队里看望丈夫,每次来她都不会闲着,要么是帮忙做饭,要么是帮忙干些杂活。

同桂荣最拿手的饭是“剁荞面”,剁荞面是陕北人民逢年过节、招待贵客时必吃的美味,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

每次同志们吃上剁荞面总是不由得夸上几句,然后一下子吃了好几碗,边吃边说:“刘嫂子又来给我们改善伙食了。”

虽然同桂荣并不在部队里住,但她经常走几十里路,来这里看望同志们,每次还不忘记带着针线包。因为她知道,同志们每天都要忙着训练,执行任务,好好的衣服总是避免不了被刮破。于是,同桂荣就随身携带针线、布料,为同志们缝补衣服。

当时的布料很难得,有一次,同桂荣好不容易得到一匹布料,辛辛苦苦地给刘志丹赶制出来了一套衣服,但是刘志丹却舍不得穿新衣服,他总是把新衣服送给别的同志。每次同桂荣把刚做好的新衣服给刘志丹送来,刘志丹就跟身边的其他同志说:“你们嫂子又来用新衣服犒劳你们了。”

久而久之,同桂荣干脆就不分彼此,不仅给刘志丹做衣服,还给别的同志做衣服。就这样,红军里面有不少战士穿的都是“刘大嫂”亲手做的衣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