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湖南省长沙市的长沙学院,听到这个名字,是不是感到有些陌生。但如果说它的前身"长沙大学",你是不是心中一亮,觉得这名字倒是蛮响亮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长沙大学是如何变成长沙学院的呢?让我们把时光倒回到上世纪90年代,1995年,两所专科院校——长沙职业技术师专和湘江师范学校携手合并,成立了长沙大学(专科)。

有了"大学"的名头,再加上日积月累的办学积淀,长沙大学在专科层次的教育中崭露头角。师生们感到,是时候朝更高的方向迈进了。于是,在2002年,学校向教育部递交了本科升格的申请报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4年5月,一纸教育部的批文送来了好消息:长沙大学已经达到了升本的标准,可以举办本科教育了!然而,随之而来的另一个决定,却让不少师生感到意外::学校的名称要从"长沙大学"变更为"长沙学院"。

有人纳闷:我们好不容易升上本科,应该用"大学"这顶"高帽子"戴才对,怎么反倒降级成了"学院"?这不是名不副实、自降身价吗?事实上,这一决定是有章可循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我国现行的高等学校设置标准,一所本科层次的普通高校,如果要在名称中冠以"大学",需要同时满足多项条件。比如,学校开设的学科门类要比较齐全,本科专业也要达到一定数量,全日制在校生规模须在8000人以上等。

而2004年升本时的长沙学院,各方面指标还达不到这个标准。为了规范管理,主管部门建议学校先保留"学院"的称谓,而非贸然称"大学"。学校权衡之下,只能选择接受。

尽管如此,从气派的"长沙大学"改为相对低调的"长沙学院",多少还是让师生有些不甘心。大家纷纷表示,要努力建设学校,尽早达到改回"大学"名称的条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改名之初,长沙学院确实面临不小压力。一些考生和家长表示,同为本科,肯定还是愿意选择名字里带"大学"的学校。而用人单位在接收毕业生时,也常常下意识地认为,"学院"的含金量不如"大学"。

面对质疑,长沙学院并没有气馁,而是咬定青山不放松,埋头苦干、努力提升。通过近二十年的不懈奋斗,学校在办学条件、学科专业、师资队伍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的长沙学院,已经颇具规模。学校设有16个学院,本科专业达到47个,几乎涵盖了理、工、文、农、医、管、艺等各学科门类。在校全日制本科生超过16000人,远超升本时的水平。

师资力量不断增强,现有教职工1366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比47.29%。学校还不断加大科研投入,近年来主持国家级项目100余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160多项。

尤其可喜的是,学校的学科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11年,生物学成为学校首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020年,学校又新增工程硕士、艺术硕士两个专业学位类别,目前在校硕士研究生70余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对标"大学"的要求,长沙学院在学科点数量上还有不小差距。按照教育部的规定,本科院校若要更名为大学,一般需要至少拥有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在部分学科有博士学位授予权。

有了这些年的发展积累,长沙学院师生对更名充满信心。2022年5月,长沙市教育局给大家吃下了一颗"定心丸"。该局在《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将推动长沙学院更名为长沙大学,提升学校的办学层次和人才培养能力,力争在2025年之前正式向教育部提交更名申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消息一出,师生们的热情被再次点燃。改名之路曲折而漫长,但长沙学院人始终坚定前行的步伐。相信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一定能如愿以偿,早日实现"长沙大学"的美好愿景。

作者声明:内容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