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工大再立新功!新仿蝠鲼柔体潜水器现身南海海底,央视公布现场画面,专家披露未来海下“交锋”的另一种新局面。

前言:

“比真鱼游得更好,还不会被鲨鱼吃掉”!西工大研制的“魔鬼鱼”又有了新突破,真鱼与仿生鱼混游的场景将不再是想象。

先进仿生鱼的诞生只是开始,研究人员透露最新研制计划,揭开了另一种可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工大研制的仿生潜水器)

1.央视披露现场画面,西工大送来惊喜

这两天,一条“蝠鲼”在网上刷了屏,不过此“蝠鲼”非彼“蝠鲼”,而是人类研制的一种新型潜水器。

在央视公布的视频中,西北工业大学研制的仿蝠鲼柔体潜水器现身了。画面中,十多名工作人员拉着绳索,慢慢将仿蝠鲼柔体潜水器放入海中,然后,该潜水器很快就将南海珊瑚礁的画面拍了下来,并回传到相关的系统中。

科研人员介绍称,通过观察生物游动的姿态,观察解剖标本,分析如何能让潜水器游得更快,更好。经过多次尝试后,科研人员终于在该领域取得了突破,

目前已经研发出了6款潜水器,重量从10公斤到720公斤级不等

。重量较轻的潜水器主要用于监测珊瑚礁等海洋生物等生长情况;重量更大的潜水器续航时间更长,下潜深度更深,能够采集更大范围内的海洋数据。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要问了,如果这种潜水器和真鱼一样,那不会被鲨鱼等更大的海洋生物吃掉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仿“蝠鲼”潜水器在南海实测)

答案是不会,在研制的时候,科研人员就考虑到了这一点,如果周围出现鲨鱼等生物,将通过声音来进行警告和驱离。相比鲸鱼,反而是微生物对潜水器的影响更大,因为一旦微生物附着过多,可能会影响潜水器的航向,影响任务的完成。

目前,科研人员已经想到了解决微生物附着的办法。

新型仿蝠鲼柔体潜水器的亮相引起了密切关注。有分析称,仿蝠鲼柔体潜水器的作用将不仅限于此。目前的潜水器配备了光学相机、声呐系统和定位系统等,未来可能会添加新的载荷。去年,一款460公斤的潜水器曾在南海1000多米深的地方进行了测试,完成了60天的水下滑行,意味着其已经展开了实际部署。

2.专家分析另一种可能,或打开新局面

当越来越多的先进小型仿生潜水器诞生后,科研人员正在想办法实现

集群化应用

,大量的潜水器同时行动,能够进行更远距离的航行,到达目标区域后,可以根据携带载荷的不同执行不同的任务。

对于中国而言,这些仿蝠鲼柔体潜水器研制只是为了观测海底珊瑚礁的生长状况,

但军事专家却看到了隐藏在其背后的另一种可能。

专家分析称,相比仿潜艇和传统形状的潜水器,仿蝠鲼游行方式的潜水器续航能力更强,航程也更远,隐身性能更优异,在水下侦察、反潜和反舰任务中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也在研制类似的技术,不过相比中国的民用,美国的军用目的更明显,其研发的“蝠鲼”无人潜航器已经完成了测试。美国官员更是高调宣称,以“蝠鲼”为代表的无人潜航器将决定未来海洋战争的胜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BM-1800“蝠鲼”型仿生潜航器的水下效果图)

实际上,中国除了民用版的仿生潜水器,还有了军用版的无人潜航器。在此前召开的第九届中国军事智能技术装备博览会上,中国企业展出了多种类型的无人潜航器,其中就包括中国版“蝠鲼”无人潜航器,还大方公布了该潜航器的性能数据。

值得一提的是,

大量水下仿生无人潜航器还可以集群行动,提升任务完成率,用于侦察敌方目标等方面。

当仿生无人潜航器大量现身目标海域,敌方的所有行动都将暴露无遗。

3.中国的先行一步,不是说说而已

事实上,中国在无人潜航器领域的领先远远不止于此,除了各种性能的潜航器层出不穷,其猎杀敌方目标的能力也在不断升级。

俄乌冲突中,各国见识到了无人潜航器在打击敌方舰艇领域的巨大作用,“以小博大”的战术为多国提供了新思路。

众所周知,美国在核潜艇领域对中国有不对称优势,当外界聚焦于中国发展下一代核潜艇、航母战斗群、反潜巡逻机等方面时,却忽略了另一个事实,即

无人潜航器在对敌方潜艇的探测和打击中将发挥难以想象的作用。

但是发展无人潜航器必须解决一个难题,即

声呐的体积

。高功率声呐个头大,只能装在大型舰艇上,小型声呐探测距离又不够。

关键时刻,中国科研人员取得了新突破,

研制出了世界上个头最小的大功率相控阵声呐

,小到可以装在一个鞋盒里,这就为中国大量发展无人潜航器提供了新的可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猎杀潜艇并非不可能)

中国的这项技术用遥遥领先形容毫不为过,此前世界上最小的声呐设备是德国研制的,大小有1米,重量达到了100公斤,想要放在无人潜航器上难度太大了,可以想象中国科研人员这项突破的重要意义。

当这些声呐大量列装无人潜航器,中国将在未来的海下战场拥有更多优势,中国的领先从来不只是说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