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彭博社等多家外媒发布的消息,中国在,意大利总理梅洛尼公开宣布自己正在筹划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虽然梅洛尼没有透露具体的出访日期,但预计会在未来几周内成行。作为欧洲乃至于在全球范围内都极具代表性的“骑墙派”,意大利是欧洲首个加入“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然而在梅洛尼上台之后,意大利就退出了“一带一路”。虽然意大利一再强调此举不会影响中意关系,但梅洛尼政府却一直在忙着稳定双边关系。而对于这位极右翼背景的欧洲女领导人而言,能够与中国改善关系的最好窗口,就是应我国高层的邀请在今年访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梅洛尼之所以会在G7峰会结束之后宣布访华,其实是释放出两个信号,在今年的G7峰会上,七国集团讨论的焦点虽然还是俄乌冲突,但是在会后发布的联合声明中,却用很大的篇幅去炒作所谓的“中国过剩产能”,西方媒体将其称之为“G7迄今为止对中国发出的最严重警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梅洛尼在峰会刚一结束就宣布访华,无疑是给满心期待“G7团结一致”的拜登一记响亮的耳光,同时也再次告诉全世界,G7的分裂情况要比猜测的更为严重。而另一个信号,就是和欧盟委员会不久前公布的,对原产自中国的电动汽车征税有关。就在欧委会公布初裁的前夕,意大利工业部长乌尔索就宣称,欧盟应当效仿美国对中国产品加征关税,以确保欧洲工业不会被摧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就在今年4月,也就是中意两国在维罗纳举行首次双边高层经济论坛时,乌尔索还公开表示“热烈欢迎中国车企在意投资建厂”,结合欧委会颁布初裁之后,意大利表示强烈支持这一决定,因此梅洛尼此次来华访问,明显是打算趁着欧委会对中国电动车加税的节骨眼,说服我国在意大利投资建厂,通过在意大利生产来规避欧盟关税制裁。其实从国际贸易的角度去看,中国车企赴欧投资建厂,对于中欧而言其实是一笔双赢的交易,而且已经有不少中国车企开始行动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前阻挠中欧在电动车产业携手发展的障碍绝不只是关税而已。真正的难点,是欧洲现在迫切地需要就业岗位,而中国车企的进驻可以弥补这一点,但问题在于欧盟已经或者即将出台的新法,对于中国新能源车企非常不友好。从2022年开始,欧盟就出台了一系列和新能源车有关的法案,包括原材料、成品电池、碳排放等等。表面上,这些法案的核心宗旨是为了避免“绿色产业链”外移,但实际上压缩了中企的生存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例如单一材料的第三国比例不能超过65%,或者战略性净零排放技术要达到部署的至少40%,这些指标最终都指向了同一个要求,那就是强化欧洲本土企业和供应链的竞争力,减少对欧盟以外国家的依赖,而由此引发的直接后果,就是在新能源领域居于领先地位的中国天然被排斥甚至是受到敌视。和这些困难相比,关税变得反而不那么突出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没有还手之力,既然摸清了对方是要待价而沽,那中国就可以用针对性的打法进行回应,而且不需要在对方画好的范围内进行反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例如,农业对于欧洲国家而言是一个重要的出口项,虽然绝对产值远远比不上汽车,却能影响到农业团体对当政者的支持和选票,尤其是法国不久前才经历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农民抗议,结合当下欧盟左翼势力对于极右翼反扑的焦虑情绪,中国有足够多的施展空间去给对方“加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以预见的是,接下来一段时间来华访问的欧洲各国高层将会络绎不绝,事实上德国经济部长哈贝克已经确定要来华访问,与我方讨论欧委会刚出台的新关税,因此这场较量还远没到分出胜负的时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