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最会搞钱”的中国985理工科院校,就不得不说到华南理工大学。

不了解的人可能会惊讶华南理工居然是985,但绝不会有人质疑华工毕业生“制霸一方”的搞钱能力。

毕竟,在沪深两市现任A股上市公司董事长本科毕业高校统计中,华南理工大学以拥有23位董事长校友排名第4位,仅次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1]。2023年胡润百富校友会榜中华南理工大学排名第6,和人大并列[2]。

诞生一众大佬的华南理工究竟凭什么能“闷声发大财”,这还要从它最“硬核”的工科开始说起。

搞钱能力,从何而来

“有些人的起点就是别人努力一生的终点”,这句话虽是调侃,但不得不承认,华南理工(华工)就是这样颇有背景的“校二代”。

建国初期,全国工业院校学生仅仅有42000余人,不仅地区分布不合理,师资设备也很分散,系科庞杂[3]。

于是在1952年,高等学校参照苏联模式,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此后,综合大学和工业院校之间宛如横亘了一道天堑:综合大学着重发展文理,工业院校则突出工科的学系和专业设置[4]。

有些学校在院系调整中“散尽家财”,比如清华大学就在调整中调出了农学院、文学院等,只剩下航空、机械制造、动力机械等八个系,成为了一所名副其实的工业大学[5]。

但对华南理工来说,这次则是机遇。

如今被调侃是“中大工学院”的华工,前身正是由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华南联合大学工学院和广东工业专科学校调整合并组成的华南工学院,是国家重点组建的教育部直属四大工学院之一[6][7]。

华南理工大学正式组建于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调整时期 / 图虫创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华南理工大学正式组建于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调整时期 / 图虫创意

而岭南大学、中山大学工学院均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岭南大学建立于1887年,土木工程及电机工程系在1952年合并入华南工学院;中山大学工学院于1934年组建,院设的土木工程与化学工程二系设立时间则更早[6]。华南工学院更是连校址都设在了中山大学的旧址上[6]。

于是,继承了多所院校工学基础的华南工学院有着非常殷实的家底。

例如像建筑这样的老牌专业,便是在由中山大学工学院建筑系合并入华南工学院,当时一批老师诸如黄适等也随之入华南工学院任教,才有后来华工“建筑老八校”之一的美称[6]。

华工建筑系本科十分注重学生学以致用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 / 图虫创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华工建筑系本科十分注重学生学以致用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 / 图虫创意

1962年,华南工学院再次与华南化工学院合并,成为华南地区规模最大的高等院校[6]。

在这样的基础上,华工相继研制出中国第一台俄汉自动翻译电子计算机、华南第一台模拟式电子计算机、华南第一台程序控制铣床等,打出了名声[8]。

八十年代,在珠江三角洲地区企业的技术骨干中,华工毕业生就占了70%左右,其中担任厂长(经理)、高工、总工的占40%。1988年1月28日,经国家教委批准,华南工学院改名为华南理工大学,这时间甚至早于北京工业学院调整为北京理工大学[6]。

如果从经济实力的角度来看,早期的华工并不富裕,甚至有一段“捉襟见肘”的时期。

然而,若从历史底蕴、专业影响力以及治校人才来看,华工无疑自创办之初,便装备了强大的优势,它只是在等待一个“脱颖而出”的机会。

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

背靠广东这座大山,华南理工的优势才有机会发挥到极致。

改革开放对我国经济的重要性不必再讲,工业的发展在其中发挥着“顶梁柱”的作用。1978年工业增加值(衡量国民经济的基础指标)仅有1622亿元[9],到2022年工业增加值已突破40万亿元大关,占我国GDP的33%[10]。

中国发展看工业,工业发展还要看华南。“90后”们长大的速度甚至比不上广东省发展的速度——1991-2000年间,91年出生的小孩还在上小学,广东省GDP已经由1559亿元增至9506亿元了。

全国34个省,仅仅广东一个省GDP就占了全国的1/10,平均每年增长14.6%[11]。广东省GDP连续35年领跑全国,更是在去年成为首个经济总量突破13万亿元的省份[12]。

产业链建设的过程,是广东制造业发展的缩影 / 图虫创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产业链建设的过程,是广东制造业发展的缩影 / 图虫创意

而地处广州市的华南理工,虽然天然就拥有依托珠三角地区的优势,但并不是一开始就被广东省一路保送的。

从1978年到1992年,华南理工因体制限制,基本处于“求温饱”阶段。

直到1993年,原国家教委和广东省政府宣布《关于国家教委和广东省共同建设中山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的通知》,首创部省共建模式,使华工与社会开展联合办学[13]。

依据协议,广东省每年需拨给华工约900万元建设费,仅1993年华工就获得2208万元经费[8][14]。

于是,共建之前,华工电力系每年从学校获得2000元的出差费,和只够维修的2万元设备费,紧张到正常的教学科研都有困难;而共建之后,学院3年内从省电力局获得了1500万元经费。

有如此数量庞大的经费作为支撑,华南理工大学想不发展都难。

2024年,华南理工大学所获的的财政拨款已经达到19.62亿 / 图虫创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4年,华南理工大学所获的的财政拨款已经达到19.62亿 / 图虫创意

如果说,原国家教委和广东省的经费,是华工安家立命之本,也直接盘活了广东教育部直属高校的发展。那产学研模式,则是华工成名发迹的另一大法宝。

产学研模式(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Institute Collaboration,IUR)是指产业界、大学和研究机构之间,为了促进科技创新和技术升级而进行的合作。

这种合作模式可以追溯到1939年成立于美国北卡州的“研究三角园”(RTP)。这个科技园的建立,解决了北卡州经济过于依赖传统制造业(如烟草、纺织等)的问题,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科技生态系统之一[15]。

眼观国内,从改革开放初期,珠三角一带乡镇企业兴起之时,华南理工就有“星期六工程师”的传统——华工教师会在节假日到企业当顾问,帮忙解决技术难题。这些工程师们,也逐渐变成了企业首席科学家或科技特派员[16]。

华工一度被誉为“企业家的摇篮”和“新能源汽车界的黄埔军校” / 图虫创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华工一度被誉为“企业家的摇篮”和“新能源汽车界的黄埔军校” / 图虫创意

2009年,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后,华工也迅速推出支持珠三角产业发展的行动计划,选派骨干教师进驻广东企业,成为科技特派员最多的高校之一。而一些作为“科技特派员助理”的学生也全程参与企业的生产流程[16]。

到现在,华南理工的“科技特派员”遍布各企业建设校企合作研究机构,通过产学研结合,建立了240多个校企联合实验室,并在过去五年内承担了超过6000个科研合作项目,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金额超过61亿元,使其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八[17][18]。

就这样,占据了天时地利,加上本身就足够“聪明”的华工,让大湾区鲤工仔们“钱”途一片光明。

鲤工仔,搞钱人

相比于继续读书深造,华工本科毕业生倾向于一毕业就加入就业大军,开始自己的搞钱事业。

2022届华工本科生升学率仅为43.83%,远远低于清华大学的79.6%、北京大学74.3%的本科生升学率。并且,华工学子也大多选择留在广东打拼,2022届毕业生就业流向城市前十位中,六个是广东城市,其中头两位广州、深圳吸引了近六成的毕业生[19][20][21]。

大热剧《狂飙》里的高启盛,设定正是华南理工大学的毕业生,虽然华南理工并不教如何用五金废料自制手枪,但像高启盛一样,不进体制反而选择进一批小灵通搞钱,某种程度上是当时那一批华工学子的真实写照。

改革开放以来,被誉为“工程家的摇篮”“企业家的摇篮”的华工曾一度为珠三角地区培养了70%的企业家和高级工程师。如传奇的1977级无线电技术“超级班”中走出了彩电三巨头:TCL总裁李东生、创维集团创始人黄宏生和康佳集团前总裁陈伟荣等[22]。

广东拥有超7.5万家高新技术企业,全国1/6,连续8年位居全国第一 / 图虫创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广东拥有超7.5万家高新技术企业,全国1/6,连续8年位居全国第一 / 图虫创意

一众大佬各有各令人艳羡的成就,却有着相似的人生际遇:从华南理工大学毕业后,有些被分配进广州的公司之中;有些回到家乡的体制内却难以安于现状,毅然决然回到广东“下海”经商。

比如开沃新能源汽车集团创始人黄宏生从华工无线电工程系毕业后,便进入广州华南电子进出口公司工作[23]。

而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曾毓群在国企干了三个月便辞职跑路,前往东莞的新科电子厂开启新的人生[24]。

2023年的胡润百富榜单中,华南理工共有16名校友上榜,位列第六 / 图虫创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3年的胡润百富榜单中,华南理工共有16名校友上榜,位列第六 / 图虫创意

在地缘的极大优势下,众多华工学子选择在广东工作或创业,形成了相当庞大的校友网络。已经“功成名就”又心系母校的大佬们,会返回来反哺校友。

例如由校友曾庆洪领导的广汽集团孵化出同样由校友黄向东、裴锋掌舵的巨湾科技;校友陈方明成立的新能源科技公司博雷顿科技,多次获得由小鹏汽车发起设立的星航资本和大洋电机等投资[25][26]。

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曾说:“如果你是华南理工大学毕业的学生,你想要造车的话,只要你在校友群里面吱一声,学长们就已经帮你把供应链给搞定了。”[27]

校友企业还会帮忙提供就业岗位与奖学金。2008年经济危机时,大学毕业生找工作困难,而华南理工的120余家校友公司提供了1000多的岗位,还有40余家知名企业在华工设立了奖学金,获奖学生有机会直接进入该企业工作,无异于“boss直聘”,校友成了鲤工仔最坚实的底气[28][29]。

华工重视构建全球华工人“发展共同体”,会不定期举行校友论坛 / 图虫创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华工重视构建全球华工人“发展共同体”,会不定期举行校友论坛 / 图虫创意

虽然不愁就业,但资产过亿的大佬毕竟是少数,或许有人会担心普通毕业生的薪资问题,但华工学子并不担忧。

《2023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显示,工学专业毕业生的收入无论是从收入水平还是增长速度都持续领先于其他学科的毕业生。

2022届全国工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月收入为6610元,领先于第二、三位的经济学和管理学。从毕业三年后和五年后的月收入来看,工学毕业生收入增长涨幅也是最高的,分别能达到78%和143%[30]。

华南理工的工科实力在国内名列前茅,华工学子的搞钱能力也由此可见一斑。

在2023年理工类大学平均薪酬排行榜中,华工位列第13,在广东省高校平均薪资排行榜上仅次于中山大学[31]。在进一步综合考虑“社会竞争力”“毕业生职业发展程度”等维度的数据后,华工的薪酬竞争力指数甚至可以在全国理工类大学中排名第4[32]。

因此,即使华工学子常常自嘲“末9”学生,外人也很难跟着一起笑,毕竟“广横走”的华南理工依旧有独属于它的“性价比”。

参考文献

[1]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2022).华园资讯 | 这张A股“行星图”里,华南理工这项排名“逆天”了. [2]胡润研究院.(2023年).沃尔沃汽车·胡润校友会—中国大学. [3]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全国工学院院长会议.(1951).关于全国工学院调整方案的报告. [4]李秉谦编著.(2016).一百年的人文背影 中国私立大学史鉴 第5卷 绝响 1945-1953.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5]吴连海. (2005). 建国初十年高校院系调整对我国工科教育的积极影响. 航海教育研究(2), 15. [6]刘站.(1994).华南理工大学史 1952-1992. [7]宫辉主编,苏玉波,周远副主编.高校书院发展报告2020.(2021).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8]华南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2016).工科:从全国四大工学院到世界三十强. [9]国家统计局.(2018).改革开放铸就工业辉煌 创新转型做强制造大国——改革开放40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六. [10]人民日报.(2023).去年我国全部工业增加值超40万亿元 制造业规模连续13年居世界首位. [11]广州市人民政府.(2002).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加速广东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 [12]广东省政府.(2024).经济总量大、经济发展强、经济业态新——13.57万亿!广东如何挑起大梁. [13]熊玲,张莉莉,许勇,曹蔚 & 卢开聪.(2023).深化产教融合 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华南理工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04),52-58. [14]中国教育报刊社组.(2012).华南理工大学. [15]Alex Irwin-Hunt.(2024).From tobacco to tech: North Carolina triangle’s renaissance. [16]中国教育报.(2012).以主动姿态融入珠三角发展——华南理工大学推进产学研合作模式改革纪实. [17]21世纪经济报道.(2024).华南理工大学副校长李卫青:厚植创新发展沃土,助力科技自立自强. [18]中国教育在线.(2023).连续5年!全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50强! [19]华南理工大学.(2023).华南理工大学2022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20]清华大学学生职业发展指导中心.2023.清华大学2022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21]北京大学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2023).北京大学2022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22]华南理工大学校友会.(2015).华工50177 一个传奇的班级. [23]张静.(2017).黄宏生与广州的故事.汽车观察(07),38-43. [24]李海涛.(2018).创业与金融. [25]中国发展网.(2023).巨湾技研联手Apollo智慧出行集团有限公司,打造“XFC极速充电”新体验. [26]爱企查.(2024). 博雷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7]华南理工大学.(2023).中国智能新能源汽车一路狂飙,“华工系汽车人”成技术中流砥柱. [28]华南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编,陶韶菁主编,孙宏志副主编. (2010).媒体报道. [29]李小鲁等编著.(2011).高校贫困生资助新视野. [30]麦克斯研究院.(2023).2023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 [31]薪酬网.(2023).2023年理工类大学平均薪酬排行榜. [32]薪酬网.(2023).2023年理工类大学薪酬指数排行榜.

作者:甘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