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在不久前结束的七国集团峰会上,美国和欧盟再度一个鼻孔出气,对中国发起了新一轮贸易战。在此次峰会之前,美国就单方面对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征税100%,而在此次峰会上,美国集结G7盟友更是对中国连下两道挑战书:其一,以“产能过剩”为由进一步加征对华关税;其二,继续炒作“中俄军事合作”。作为本次G7峰会的“重要成果”,美西方集体下场,欧盟开首枪,继美国之后挥起“关税大棒”。面对史无前例的贸易战压力,中方已做好最坏打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次欧盟的关税大战,完全是遵从了美国的对华政策路线。在俄罗斯总统普京访华之前,拜登政府就痛下杀手给中俄一个下马威。此前,中国电车关税仅为25%,拜登直接升级为100%,这无疑彻底断绝了中国电车出海的通道。这还不算,拜登深知美国市场还不够大,为了进一步搁置中国电动汽车的海外扩张,美国又拉上了欧盟,汇集了整个西方的势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说美欧结盟对中国下手的格局已定,但相关政策的落实并不会那么轻松。从不久前欧洲议会选举的结果来看,欧洲“右倾”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包括法德在内,极右翼政党势力全面崛起,有望成为未来欧洲政坛的新主角,而极右翼政党普遍倡导民粹主义,一切以各自国家利益为重。与中国汽车产业割裂,必然会受到中国的反制,最终受到利益损失的将是欧洲各国,对此,此次关税政策未来到底能不能坚决贯彻下去,还不好说。虽然欧盟一直在倡导一体化,但法德等国一直追求摆脱对美国的依赖,再加上各国在内政外交上都有各自的战略。这就导致在最终落实政策方面,欧盟很难做到步调一致。就以德国和匈牙利来说,都极力反对欧盟的新政。由于欧盟委员不可能主导欧盟27国的对华关税政策,未来中方完全可以各个击破,在巩固合作伙伴的同时,重点反击个别“出头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实上,对华实施高关税,虽然给欧洲制造商们减轻了经济压力,但让欧洲消费者的购买力受到损失。简单来说,欧盟提出的进口关税是38.1%,即售价3万欧元的汽车,会额外增加11450欧元成本,这部分成本将由欧洲消费者承担。毕竟,中国电动车在智能化等领域的优势非常明显,在欧洲市场已经打下了口碑。受到关税影响,中国电车的外销价格必然要猛增,但相对来说,中国产品的综合性价比优势依然高于欧美同档次车型。因此,欧美消费者普遍还会选择购买中国电车,要掏更多的钱购车,消费者自然要把愤怒发泄在各国政府身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仅如此,电动车领域的中西方大战,也很有可能扩散到更多行业。对于中国车企来说,大不了减少对西方市场的出口量,或者直接撤出西方市场,而对于西方其他产业来说,如乳制品业、肉类出口、奢侈品等领域,都要担心中国随之而来的报复性关税。尤其是近年来中欧经贸合作的热点欧洲航空和农业,很有可能是中国反制的重点。以航空业来说,咱们的国产大飞机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完全具备取代欧洲空客和美国波音的实力。以农业来说,少了欧美市场,我们还有南美、亚洲、澳洲等多个海外市场可以替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根本来说,中国、美国和欧盟都是全球重要的经济体,除了自身体量庞大之外,各自之间产业链结合非常紧密,互为重要的贸易合作伙伴。在商言商,在电动汽车市场竞争领域,如果美国和欧盟不予以干涉,西方企业能够在产品力上反超中国企业,中国政府绝不会进行干涉。如今,西方是技不如人,选择了见不得人的阴招,中国政府自然不会坐以待毙,坚决予以反制。放眼未来,西方应该从提高制造业的竞争力做起,而不是在关税上做文章。在贸易领域对华“开战”,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