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6月份,“中国制造”的海外供应链,迎来更多险峻的脱钩或遏制政策挑战。

01

制裁中国企业,强收在印资产

6月16日,据多家媒体报道,在印度政府的持续打压之下,vivo印度子公司正在与塔塔集团(Tata)洽谈收购多数股份事宜,以满足印度政府的运营本土化要求。

有业内人士透露,洽谈已进入后期阶段,vivo印度公司希望塔塔集团提高收购价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人民网)

由于印度手机市场被中国手机品牌占据并支配,印度政府多次采取措施,增加印度本土企业对其手机市场影响力。自2022年以来,vivo、小米、OPPO等中国智能手机厂商在印度的业务受到《外汇管理法》《防止洗钱法》等法律的严格审查。

vivo也曾因涉嫌违反相关规定,其在印度的多个银行账户和资产被冻结,尽管后来账户冻结被解除,但vivo不得不向印度政府支付高额担保金。

此次收购,印度政府要求塔塔集团持有vivo印度公司至少51%的股份,同时要求收购后的合资企业由当地政府主导,经销网也要趋向本土化。

02

强制性脱钩,以国家法律的名义

近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稳步前进,所谓的“中国威胁论”呼声愈发高涨,西方国家限制、禁止、收购等各种手段层出不穷,对中国产业的“敌意”逐渐蔓延至各个领域。

6月7日,美国“美中战略竞争特别委员会”主席约翰•穆勒纳尔等多位美国众议院议员共同发起了一项名为《脱离外国敌对电池依赖法》的议案。

议案要求禁止美国国土安全部从宁德时代、比亚迪、远景能源、亿纬锂能、国轩高科和海辰储能六家中国电池企业采购电池,同时希望推动与美国地缘政治对手在供应链方面的脱钩。

宁德时代此前将技术授权给福特。但福特暂停并缩减了使用宁德时代技术在密歇根州建造一座价值35亿美元的电池厂的计划,这些举措是在共和党领导的委员会展开调查后做出的。议员们认为,该项目将使中国主导美国汽车业。国轩高科获得了大众中国子公司的大量投资,计划在密歇根州建造自己的工厂,但该项目也面临审查。

今年5月,应美国太阳能制造贸易委员会提出申请,美国商务部宣布对进口自柬埔寨、马来西亚、泰国和越南的晶体硅光伏电池(无论是否组装成模块)发起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隆基绿能和天合光能两家企业东南亚部分工厂停工停产。

6月12日,美国国务院与财政部OFAC发布公告,对300多家个人与实体实施制裁,其中包括41家中国企业(OFAC制裁33家,国务院8家)以及5名个人。6月17日,又有4家中国企业被划入特别指定国民清单(SDN清单)OFAC声称这些实体为也门胡塞武装的武器采购提供便利。

与此同时,英国宣称为“打击普京的战争机器”,将5家中国实体企业列为制裁对象;日本也借机报复曾向中国寻求解除对日本海产品进口禁令未果,以涉嫌对俄军提供物资支持为借口,制裁包括中国企业在内的涉事公司。西方政府大肆鼓吹与中国“脱钩”,但外企并不买账。数据显示,多数外企正在加紧与中国“挂钩”。

03

外企看好中国 2023年德企投926亿

近期,诸多外商投资企业公布2023年度在华经营业绩,并采取了一系列增资扩产举措。

德国经济研究所在其根据德国央行数据撰写的一份报告中称,2023年德国对华直接投资总额达到创纪录的119亿欧元(约926亿元),同比增长4.3%。

同年,德国对华投资占德国海外投资总额的比重达到10.3%,为2014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报告还称,德国企业在中国过去三年的投资额大致相当于其2015年至2020年的投资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新华社)

此外,根据中国日本商会的一项调查,2023年超过半数的在华日本企业对中国追加了新投资,日企在华营业收入、营业利益和经营情况等表现均有所改善。51%的受访企业将2024年及以后的中国作为“最重要市场”及“三个重要市场之一”。

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23年法国、英国实际对华投资同比分别增长84.1%和81.0%;澳大利亚去年对华投资也有17.1%的同比增幅。

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至4月,中国新设外商投资企业16805家,同比增长19.2%。有国际观察家坦言:“中国平均每24小时就有2.7万多家新企业注册、8万多辆汽车下线、近50亿美元的产品在网上售出、约3亿个包裹被送达,看到这些数字就应当明白中国市场的重要性、潜力和规模。”

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已连续14年位居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其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约30%。世界银行发布的“物流绩效指数”显示,中国排名第19位。在物流基础设施方面,中国排名超过美国等发达经济体。

【招贤纳士】月薪 8k-20k,上二休二

超多岗位,等你来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年来,伴随地缘政治阵营化和地缘经济碎片化,针对中国的脱钩断链和“小院高墙”给我国进出口贸易带来了了重大困难和不确定性。欧美国家对华贸易态度暧昧,制裁与合作两手抓。数据证明,中国仍然相当牢固地嵌入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

欧莱雅、博世集团在华销售额增长均超5%;苹果公司大中华区营收约占公司总营收1/5;默沙东在华销售额达67.1亿美元,同比增长32%……一份份在华业务成绩单格外亮眼。

从德国大众最大的海外研发中心在华投入运营,到埃克森美孚在大亚湾石化区建设再增资100亿元,越来越多的外企正在用实际行动深度扎根中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新华社)

特斯拉首个美国本土之外的储能超级工厂落户上海;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宣布投资25亿欧元,强化在华研发实力;埃克森美孚在大亚湾石化区建设的惠州乙烯一期项目今年将追加投资100亿元……外资企业以真金白银为中国经济投下“信任票”。

作者:珠峰

责编:小李肥猪

审核:何时何地

声明:如图片侵权,请留言告知,我们妥善处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