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8月,刘邓大军挥师大别山,当时晋冀鲁豫野战军第6纵队的战士奉命前往大别山支援,在途经黄安一带,由于战士不了解当地的地形,便在黄安地区迷了路,这时,前方出现了一个农民,解放军战士便想着让农民充当向导,带他们走出去。

这个农民见到解放军战士也十分高兴,热情地和他们打招呼,拉家常,聊得不亦乐乎。几个小时后,农民终于把解放军战士带到了一条大路上,并给他们指明了接下来要走的方向。

这时,农民停下脚步对解放军战士说:“接下来的路就得靠你们自己走了,家里还有一位年迈的老母亲需要照顾,我得回去了。”听到农民的话后,解放军战士关心地说道:“代我向大娘问好。”说完又感兴趣地问到这位农民的家人:“咱们家里还有其他的兄弟姐妹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 解放军战士

这个时候,农民表现地异常自豪,笑着对解放军战士说:“我哥参军18年,叫陈锡联,现在也是一名解放军战士,之前还在报纸上刊登了他的事迹呢!”

见到眼前的农民这么开心,解放军战士也替他感到高兴,笑着说:“那真是了不起,他肯定是一名很出色的战士,对了,他叫什么名字啊?兴许我认识哦。”

农民回答道:“我哥叫做陈锡联,你认识他吗?”这句话刚一说出口,只见解放军战士们个个目瞪口呆,感到特别地震惊,带头的那名解放军战士说:“你哥不会就是野战军第三纵队的司令员吧?”

农民不明白解放军战士说的是什么,一脸疑惑地看着解放军战士。这时,解放军战士又询问了一些关于陈锡联的特点,一圈询问下来,解放军确认了眼前这个农民就是陈锡联的弟弟。

得知农民的身份后,解放军战士也把这些年陈锡联在部队里面的事情告诉给了农民,还说陈锡联司令很想念家里的亲人们,并表示希望他们一家人可以前去和陈锡联司令团聚。

这时,只见农民呆呆地看着解放军战士,他对刚刚解放军战士说的话感到震惊,没想到哥哥如今已经取得了这么高的成就,几秒钟后,农民终于回过神来,带着解放军战士来到了他的家,并把这个消息告诉给了自己的老母亲。

就这样,这一家人跟着解放军战士来到了陈锡联的身边,经过一段时间的路程,于12月9日来到了陈锡联临时指挥所附近,这时,不远处的哨兵也看到了陈锡联母亲等人,不过他并不认识,便走上前去询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 陈锡联

哨兵说:“你们是哪个部队的?”带头的解放军战士说:“我们是晋冀鲁豫野战军第6纵队,奉命前来支援。”“原来是援军啊,待我前去通报一声。”哨兵笑着说,就在哨兵刚要转身前去通报的时候,他看见队伍里面还有一个老太太,便好奇地问:“这位是谁?”

见哨兵感到疑惑,解放军战士解释说:“这位是陈锡联司令的母亲,旁边那位是陈锡联司令的弟弟。”哨兵看着眼前的老人,越看越觉得像他们的司令员陈锡联,便把他们放了进来,之后又快速地跑到陈锡联身边,把这个消息告诉给陈锡联。

此时陈锡联正在指挥所里面部署战斗策略,见哨兵匆匆忙忙地跑进来,他也感到很疑惑,便问:“发生什么事了吗?”哨兵调整了一下急促地呼吸,然后说:“司令员,有个好消息,你母亲来了。”

这时,陈锡联感到十分惊讶,大声地对着哨兵说:“你说什么?我母亲来了?她现在在哪里?”哨兵见到司令员这么激动,他也感到高兴,笑着说:“他们正在往这边赶呢,应该快到了。”听到哨兵的话后,陈锡联急忙跑了出去。

就在他刚刚跑到门口的时候,看见了自己的母亲,只见母亲手里拄着一根拐杖,正一步一步地向他走来,看到这一幕,陈锡联的眼睛瞬间就红了,飞快地跑到母亲身边,在母亲面前跪下:“娘,一路上辛苦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 陈锡联

见儿子跪在自己身边,母亲赶紧把他扶了起来,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娘不累,看到你平安无事,娘也就放心了。”这一幕感动了在场所有士兵,他们也想起了自己的母亲,不知道母亲现在过得怎么样。

“儿行千里母担忧。”是啊,这世上每个母亲都挂念着自己的儿子,就算距离再远,也还是会赶到儿子身边,来看看儿子,这就是亲情的伟大。

晚上,这对母子聊了很多,母亲迫切地想知道儿子这些年过得好不好,同时也跟陈锡联聊起了小时候的事情。

1915年1月4日,陈锡联出生在湖北黄安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为了生活,陈锡联的父亲便跑去给人盖房子赚钱,日子虽然过得艰苦,但一家人在一起还是很幸福的,然而就在陈锡联三岁那年,这个家庭遭遇到了一场变故。

那年,陈锡联的父亲在帮一户人家盖房子的时候,不小心被砸伤,没过多久便去世了,留下了母亲和陈锡联几个兄弟姐妹相依为命。因为父亲的去世,这个家庭的重担都落在了母亲一个人身上,她白天要出去干活,晚上还要照顾年幼的陈锡联,日子过得十分辛苦。

父亲走后,留给他们的只有两间茅草房以及一亩贫瘠的土地,陈锡联的母亲就是靠着这些东西,把陈锡联拉扯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 茅草房

当陈锡联到了该读书的年纪时,他也很想像村子里面其他小孩那样,背着书包高高兴兴地去上学,可家里十分贫穷,没有钱供他念书,时间一久,陈锡联也便断了读书的念头,他开始帮助母亲干活,减轻家里的负担。

那个时候,陈锡联给地主家放牛,每天都可以看到他牵着牛来到山上,一开始,陈锡联以为这样就可以赚到钱,可是等到发工钱的时候,地主见他们一家人势弱,便赖着不给,没有办法,陈锡联只好换一家继续工作。

可是,天下的乌鸦一般黑,陈锡联前前后后换了好几家,都是一样的结果,这样的经历让陈锡联特别痛恨那些地主,但是目前自己年纪还小,没有能力对付他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 地主

几年后,陈锡联家里的生活情况变得越来越糟糕,无奈之下,陈锡联的母亲只好带着陈锡联到街上讨饭,有一次在讨饭的过程中,陈锡联母子遇到了他们的远房亲戚,本以为那个亲戚会提供帮助,但没想到的是,自己的母亲竟然遭到那个亲戚的毒打。

那是怎么回事呢?原来,那名远房亲戚嫌弃陈锡联母子二人在街上讨饭,怕影响到自己的名声,所以二话不说,将陈锡联的母亲打了一顿,那个时候,陈锡联在心里发誓,以后自己一定要出人头地,让母亲过上好日子。

1929年的一天,革命的浪潮席卷了陈锡联的家乡,当时在他家乡附近,宣传革命的游击队兴起,让陈锡联十分向往,他觉得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就要参加革命。

一天,他把自己心里的想法讲给了母亲听,没想到母亲坚决反对,因为他是这个家里的顶梁柱,母亲怕他出事,然而也是在那之后,陈锡联的母亲每天晚上睡觉的时候,都要用一根绳子把陈锡联捆住,怕他偷偷跑出去。

随着革命的呼声越来越高,陈锡联终于在1929年4月的一个晚上,偷偷地把手上的绳子剪断,然后跑去参加了游击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 游击队

加入游击队没多久,根据上级的指示,陈锡联所在的游击队正式编入红军,那个时候,陈锡联的年纪比较小,在改编的过程中年纪不过关,便被拒了回去,之后的几天可急坏了陈锡联,他实在是想要加入到红军的队伍中。

后来,在游击队队员的帮助下,陈锡联留在了红军队伍中,负责给战士们放马,当陈锡联年纪再长大一点时,他成为了一名真正的红军。

那个时候,陈锡联在队伍中有个外号,叫做“小钢炮”,这个外号又是怎么来的呢?

1931年的3月9日,那时候陈锡联正式成为红军不久,他跟随着队伍参加了一次小型的战斗,在攻打双桥镇的时候,他冲锋在前面,犹如一头下山的猛虎,就在这时,扛旗的战友不幸被敌人的炮弹击中,倒了下来。

于是,陈锡联立即跑到那名战友身边,把他手里的旗帜接了过来,继续向着敌人冲锋,这场战斗结束后,我军战士打下了双桥镇,还活捉了敌人的长官岳维峻,从此,陈锡联便有了“小钢炮”的称号。

1933年10月,蒋介石任命刘湘为“剿匪”总司令,纠集了大量的兵力对我军发起了进攻。那个时候红军战士赶紧收紧阵地,抵挡敌人的进攻,当时,陈锡联所在的部队负责坚守火峰山,敌人发起了一次又一次猛烈的攻击,但都被我军战士挡了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 蒋介石

敌人见进攻无果,便又退了回来,准备积蓄力量,发起第二次进攻,就在这时,我军战士冲了下去,打算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不过敌人也是早有防备,他们安排一些战士在身上涂满油彩,扛着大刀,假扮成妖魔鬼怪迷惑我军战士。

一时之间,我军战士也被这种场景所迷惑,又冲了回来,同时嘴里还大喊:“天降神兵,神兵来了。”然而,陈锡联却不相信这些,他早就已经识破了敌人的伪装,大声对着战士们说:“根本就没有什么妖魔鬼怪,这些只是敌人的惯用伎俩,我们不能上当。”

说完,就拿起自己手中的武器,向敌人冲了过去,只听见“嘭”地一声,那些自称刀枪不入的神兵应声倒地,我军战士看到后,士气大增,也跟着冲了下去。

这场战斗结束后,我军战士缴获了敌人大量的武器装备,陈锡联“小钢炮”的名声也越来越响,传遍了整个红军队伍,那个时候,陈锡联逢人就说,还是我们红军战士厉害。

其实,陈锡联在队伍里面也闹出过不少笑话,记得那个时候,红军战士打下了四川军阀刘存厚盘踞的达县,除缴获了大量的武器装备外,还有大量的生活用品以及金银财宝,当时的红军大多出身贫苦的家庭,有很多东西并不认识,所以也闹出了不少笑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 红军

其中一个红军战士把缴获的蜡纸装订起来,当作笔记本使用,我们都知道,那些蜡纸是不能用来写字的,而且也写不出来,很滑,但是有些红军战士并不知道,不管他怎么在蜡纸上写字,始终都写不出来,这个时候他就会抱怨说:“反动派造的纸,也沾染了反动,怎么写都写不出字。”

而陈锡联在那个时候也闹出过类似的笑话,当时,陈锡联没有见过金砖,以为只是普通的砖头,于是便把它拿去垫床脚,后来被其他的战士发现,立刻提醒他说:“你怎么还藏着金砖啊?这么贵重的东西怎么不上交?”

陈锡联也是大吃一惊地说道:“我没有见过金砖,我还以为这只是普通的铜块呢!”事后,陈锡联把这块金砖上交给了组织。

1937年10月,陈锡联带领着769团来到了滹沱河南岸的苏龙口,当时在这个地方,每天都可以看见日军的飞机从头顶飞过,有时候是两架,有时候是四架,嚣张得不得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 飞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