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聊一聊黄百韬,一位让粟裕棘手的男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8年11月22日晚上,碾庄一带的枪炮声停歇,在收到各个部队汇报的胜利消息后,粟裕心中的石头终于落地,他已经几天几夜没合眼了。

粟裕戎马一生,历经战事无数,鲜有敌手,但碾庄一役,却打得让粟裕大将都心惊肉跳,神经高度紧绷。

战后粟裕大将心有余悸地说道:“若双方兵力相等,谁输谁赢还不一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待人温和谦逊,但打起仗来自信无比的粟裕来说,这句话堪称是对国民党将领的最高评价,而获此“殊荣”的,却是杂牌军出身,一路拼杀成为蒋介石嫡系的黄百韬。

一、

黄百韬,原名黄新,祖籍广东梅县,出生于天津。黄百韬不像蒋介石的大部分嫡系那样,是黄埔出身,他的身上,有着所谓“杂牌军”的标签。

黄百韬早年时在北洋军阀李纯手下做传令兵,这个起点很低,但他靠着个人能力,得到李纯的赏识。

李纯觉得这个年轻人可堪大用,便起了培养拉拢的心思,不仅把心爱的婢女许配给黄百韬,还让他到自己主办的金陵军官教导团进修。

这个讲武堂性质的军校让黄百韬摆脱了草根的出身,但还是远不能和黄埔军校相比,黄埔毕业的学员在老蒋的嫡系部队里都直升营长、团长,但黄百韬只是在一个末流部队里从排长做起。

良禽择木而栖,黄百韬觉得自己一身抱负无处施展,便有了“跳槽”的心思。正好奉军的大军阀张宗昌打了过来,而且他还是黄百韬在金陵教导团时的团长,有了这层关系,黄百韬心无负担地投靠了张宗昌,并一路从营长做到旅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第一次就有第二次,在北伐大军的攻势下,张宗昌节节败退,黄百韬再次“跳槽”,投靠了风头正盛的蒋介石。

不过,蒋介石对待这些前来投靠的杂牌军军官有一个惯例,那就是兵要留下,权要拿走。

这是因为蒋介石瞧不上这些杂牌军出身的军官,又担心他们作乱,所以便解除他们的兵权,给个闲职意思一下。

黄百韬自然也不例外,投靠蒋介石后,他得到师长的封赏,却很快被解除兵权,被扔到陆军大学里深造。说是深造,其实就是架空,从以往的惯例来看,少有杂牌军出身的军官获得蒋介石的再次重用。

但是黄百韬不想放弃,从一个传令兵做到师长,他付出了太多艰辛,所以他拼命地在陆军大学里学习,希望能入蒋介石的法眼。

抗战期间,一大批将领得到启用,黄百韬调任军委会中将高参。这个官职听起来哄人,但实际上并无实权,只是一个空架子。

黄百韬却抓住这个可以接触到国民党军高官的机会,疯狂表现自己,他擅于钻营,处心积虑地讨好上级,自己又确实有真本事,写了一篇军事论文还得了奖。

国民党军大佬何应钦注意到了这个年轻人,他有意给黄百韬机会,便推荐他出任第三战区司令官顾祝同的参谋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顾祝同起初并不重视黄百韬,但相处下来,他发现黄百韬不仅机敏勤奋,而且打仗勇猛,执行命令不打折扣,这在自私成风的国民党军将领中是少见的。

黄百韬的恪尽职守源于他对蒋介石的清晰认知,他知道蒋介石的性格是任人唯亲。他黄百韬不是黄埔出身,背后没有高官做靠山,想得到重用只有一条路,那就是悍不畏死的拼杀,以一次次战功博取出路。

而且,黄百韬不是有勇无谋之人,他心思活泛,在军队中摸爬滚打,知道如何带兵,又在陆大深造了几年,懂得打仗。

所以黄百韬的拼杀绝不是没有脑子的冲锋,而是在严格执行上级命令的前提下,想方设法取得战果。几仗下来,黄百韬战果颇丰,给顾祝同和蒋介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除了作战英勇以外,黄百韬还善于政治投机,他很会揣摩上意,知道在蒋介石那里,反共比抗日更重要。皖南事变爆发时,黄百韬完全不顾抗日大局,为博得老蒋信任,他积极充当事变主力,把屠刀挥向抗日同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事让黄百韬在抗日战线里的风评急转直下,他参与制定众多对日寇的作战计划,给日寇造成很大的损失,如今这些功绩都在他向新四军开枪时变得没有意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