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申城此次的暴雨过程将于明天(20日)白天逐渐减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天(6月19日),上海正式开启梅雨季,入梅首日即迎来暴雨考验。据上海中心气象台监测,今天截至15时,全市已普降大雨,部分区域达暴雨。截至发稿,暴雨蓝色和雷电黄色预警信号在维持中。“暴力梅”开局,不少市民担忧,今年梅雨难道会来势汹汹?

气象监测数据显示,截至发稿,今天最大雨量出现在浦东南汇新城镇,累计可达66.4毫米。有市民认为,这是因为上海入梅时间晚,前期蓄势已久,所以刚入梅便能“一鸣惊人”。

记者为此向上海市气象局求证。气象专家表示,今年上海入梅时间并不晚,和常年平均(1991年至2020年)持平。从气象角度来说,判断是否入梅需要基于一些科学依据,包括温度、雨量、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和强度等等。由于不同省市的气象环流形势不同,入梅时间也会有所区别。今年,江苏和上海在同一天入梅,而浙江早在6月9日便已入梅。

最近几年,上海的梅雨季都不太典型,要么高温多、要么雨水少。今年梅雨期有哪些特点表现?上海市气候中心专家表示,今年上海的入梅形势总体较为典型,与长江中下游区域梅雨影响基本一致,即: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呈带状分布并携带大量暖湿空气至长江中下游,亚洲中高纬环流呈现贝加尔湖单阻型,冷空气沿阻塞高压南侧低压槽南下到达长江中下游,冷暖空气交汇造成入梅即出现强降水。雨带有明显的自江南地区北跳到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过程(雨带北跳)。今天,上海就是受到雨带北跳的影响,才会出现强降水的情况。

“梅雨”的说法诞生于中国,最早可追溯至1000多年前。自上海1873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根据连续观测发现,上海入、出梅时间在年代际波动中呈现显著的推迟趋势,梅雨量则呈现略微的增加趋势。这些特征与气候变暖和海洋的年代际变率对东亚夏季风的影响相联系。

其中,1991年以来上海入、出梅时间年际变化明显,入梅时间分布在5月30日至7月6日,出梅时间分布在6月23日至7月26日。有历史记录以来,梅雨量最多的是1999年,该年梅雨期暴雨日数多达8天(常年约1天),其中大暴雨日2天,并出现了连续4天的持续性暴雨过程。2020年长江中下游遭遇暴力梅袭击,上海梅雨期也出现了3天暴雨日。

但是总的来看,入梅日平均为6月19日,出梅日在7月10日,全城梅雨量240.1毫米,中心城区(徐家汇站)梅雨量262.5毫米。和历史早期的梅雨相比较,近代上海梅雨呈现出一些非典型特征,主要有三个特征:连阴雨程度减弱;降水的空间分布均;弱降水现象减少,强降水增多且降水的极端性增强。

根据上海市气候中心预报,根据目前的客观方法预测,今年上海出梅较常年偏晚、梅雨量多于常年的可能性较大。记者还从上海市防汛指挥部办公室了解到,今年上海汛期(6月至9月)降水偏多二至三成。气温略高至偏高,高温日数略偏多;影响上海的台风1个至2个,要特别关注盛夏至初秋北上台风的影响,防汛形势不容乐观。

市气象部门提醒,预计未来10天梅雨带将稳定维持在长江中下游,需关注梅雨期强降水影响。申城此次的暴雨过程将于明天(20日)白天逐渐减弱,之后雨带将在上海附近南北摆动,短期内看,预计上海在23日和25日还将有两次大雨至暴雨过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