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数人心目中,波音可是飞机制造业的"大佬"。

然而最近,这位"大佬"却陷入了"钛"麻烦的境地,甚至有点"甩锅"中国那味儿了。

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事情的来龙去脉。

2024年6月14日,一则由《纽约时报》发布的新闻,在航空业界引发了轩然大波。

报道称,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正介入调查波音和空客两大飞机制造巨头使用可疑钛合金零部件的事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文内信源来自(财联社等),并掺杂部分个人观点,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据悉,这些存在质量问题的零件被用于波音737 MAX、787等多个明星机型,以及空客的A220等热销款。

作为民用航空领域的"双雄",波音和空客向来以先进的技术、严苛的质量把控著称。

然而,这次事件无疑给两家公司的声誉蒙上了一层阴影。

要知道,飞机制造业对原材料有着极为严格的要求和标准。

哪怕是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小零件,也关乎飞行安全。

如果为了节省成本或者赶工期,使用了未经认证的劣质材料,一旦发生故障,后果不堪设想。

这可不是开玩笑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件曝光后不久,《华尔街日报》又透露了更多令人咋舌的内幕。

原来,这些问题零部件的供应链条,涉及多个国家的多家企业,换句话说,是“倒手买卖”。

土耳其航空工业公司先是从一家“鲜为人知”(划重点)的中国供应商手中购入了这批钛合金材料,并把它们加工成飞机部件,再转手卖给波音和空客。

问题是,这家中国供应商居然提供了一份伪造的材料证书,声称这些钛合金产自宝鸡钛业!

说到宝鸡钛业,那可是中国钛工业的龙头老大,是国内最大、全球第三大钛合金生产商。

凭借过硬的品质和先进的技术,宝鸡钛业为C919大飞机、"神舟"飞船、"天宫"空间站等国之重器提供了关键材料。

正是有这样的行业地位,宝鸡钛业的品牌有时也难免会被不法商家"借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这颗"惊雷"炸响后,矛头一下子指向了波音。

毕竟,相比之下,空客采购的问题零部件数量和范围都要小得多,舆论一片哗然,质疑声四起。

面对舆论压力,波音不得不出面回应。

但让人大跌眼镜的是,他们非但没有诚恳道歉,反倒试图撇清责任。

波音声称,这是一个涉及整个航空业的共性问题,他们只是"受害者"。

同时,他们还特意强调,目前对可疑材料进行的测试结果表明,所用的钛合金"都是合格的"。

言下之意,好像在说:"嘿,这锅我们不背,要怪就怪中国制造咯。"

但没想到,还有反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面对波音的"甩锅",当事的中国供应商显然不干了,他们迅速发表声明,坚决否认自己提供了伪造证书,同时表示已经准备起诉波音诽谤。

而被"冒牌"的宝鸡钛业,更是直接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打脸"波音。

宝鸡钛业明确表示,他们从未与涉事供应商有过直接或间接的业务往来,相关材料证书纯属伪造。

就在波音左右为难的时候,更多的质疑声浮出水面。

有业内人士指出,单纯从化学成分来看,用于飞机制造的钛合金原料,其实并非独门秘方,市场上有很多供应商可以提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键是最终零部件的生产工艺和性能测试,必须严格按照行业标准和规范进行。

如果波音在前期论证、供应商评估以及材料验收等环节把关不严,再倒打一耙,把责任推给供应商,未免有失公允。

欧盟航空安全局(EASA)作为欧洲地区最具权威的航空安全监管机构,自然不会坐视不理。

他们很快发表声明,表示已经着手调查这批可疑钛合金材料,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它们存在直接的安全隐患。

EASA的发言人强调,他们对材料的审核将"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绝不会放过任何蛛丝马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时,他们也呼吁各大飞机制造商和航司密切配合调查,及时提供相关数据和样品。

"飞行安全容不得半点闪失,我们将竭尽所能,确保每一架欧洲乘客乘坐的飞机都绝对安全可靠。"发言人语气坚定地说。

作为此次事件的重要涉事方,为波音和空客提供机身和机翼的势必锐航空系统公司(势必锐 AeroSystems)也赶紧出面"灭火"。

这家总部位于美国堪萨斯州的公司声称,在问题曝光后,他们第一时间就对供应链进行了彻查,目前已经成功隔离并移除了所有来源可疑的钛合金零部件。

"我们绝不会让任何有问题的材料被用到飞机上,即便是有万分之一的可能。"公司的质量安全主管强调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外界对势必锐的说辞还是持保留态度。

有行业分析师指出,仅在短短数周内就查清问题、清除余毒,这效率未免太惊人了些。

要知道,飞机制造供应链错综复杂,问题材料混入的环节可能有很多,要一一排查谈何容易。

更何况,势必锐还表示他们进行了多达上千次的材料测试,以重新确认适航性。

如此大工程量,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是否切实可行令人生疑。

相比之下,空中客车(Airbus)的表态则显得更加谨慎。

这家总部位于法国的飞机制造商表示,针对A220等几款客机,他们也展开了内部调查和材料评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过初步测试,目前还没有证据表明A220客机的适航性受到影响。"空客的新闻官说。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波音第一次陷入"材料门"风波了。

早在2017年,生产波音787梦想飞机机身的Kobe Steel就曾爆出篡改合金铝、铜材质检数据的丑闻。

虽然最终调查认定,问题材料并未影响飞机安全,但整个事件还是给波音的声誉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如今,"伪钛"事件再度引爆,波音又将何去何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安全和质量,恰恰是近年来波音的"痛点"所在。

2024年1月,一架波音737 MAX客机在飞行途中突然发生货舱门爆炸,所幸并未酿成惨剧,但让人遗憾的是,类似事故此前也曾多次发生。

2018年10月,印尼狮航的一架737 MAX坠毁,导致189人遇难;仅仅半年后,埃塞俄比亚航空的同型号客机也发生空难,157人丧生。

调查发现,这两起空难都与飞控系统存在缺陷有关。

尽管波音最终对飞控软件进行了升级,但"737 MAX复飞"依然备受争议。

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在最近的一系列事故中,波音内部员工的"吹哨"竟成了导火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4年4月,波音前工程师约翰·巴尼特公开指控,公司存在严重的生产问题,并披露787机翼检测数据造假一事。

遗憾的是,巴尼特没能等到事件真相大白就离奇死亡,警方初步定性为"自杀"。

更早之前的2020年,另一位举报波音质量问题的前员工,同样死于非命。

种种迹象似乎表明,波音内部正酝酿着某种"阴谋"。

其实,近年来,制造业数据造假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话题,尤其是在日本。

这个一度以"工匠精神"闻名于世的制造业大国,近十年来已经爆出多起重大造假丑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神户制钢(Kobe Steel)、三菱综合材料(Mitsubishi Materials),到日产汽车(Nissan)、马自达(Mazda),再到IHI、日立化成(Hitachi Chemical)……材料和零部件造假事件几乎涵盖了钢铁、铜、铝、橡胶、碳纤维等所有工业材料,波及汽车、飞机、高铁、核电等几乎所有高端制造领域。

仅以去年最受关注的丰田汽车为例,这家日本汽车业巨头被指超过20万辆汽车装配了存在安全隐患的发动机控制装置。

而在更早之前,丰田还曾因安全气囊存在隐患被迫召回上千万辆汽车,创下了汽车召回的历史纪录。

类似地,本田、马自达、三菱、铃木等日系车企,无一幸免于"召回门"或"造假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面对如山的证据,日本制造业选择一次又一次低下高傲的头颅。

一个个企业高管在镜头前90度鞠躬道歉,成了家常便饭的一幕。

去年10月,丰田社长丰田章男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为公司连续曝出的多起质量问题道歉长达8分钟,期间一直保持90度鞠躬的姿势。

网友调侃道:"丰田社长的腰力,恐怕比他们的车身钢板还要硬。"

尽管道歉成了"标配",但日本制造业的公信力仍在大幅下滑。

2021年,一项针对消费者的调查显示,近70%的日本民众认为"日本制造"的美誉度正逐渐丧失;多达80%的人表示,他们对日系品牌的信任度有所下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长期观察日本经济的专家指出,数据造假反映出整个日本制造业正面临信任危机。

在全球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一味追求短期利润,罔顾商业道德,最终只会迎来自食恶果的结局。

反观波音,在"钛门"背后,同样折射出一些发人深省的行业乱象。

一方面,全球化供应链过于庞杂,追溯材料来源成了一个世界级难题。

生产一架波音787,需要来自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百家供应商提供上百万个零部件。

如何确保每个零件都来自"放心"的供应商,是每一家跨国企业都必须面对的挑战。

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波音内部管理的诸多漏洞。

频频出现的质量事故和"吹哨人"悲剧,似乎昭示着公司内部正弥漫一种不健康的文化。

而在危机公关方面,波音同样表现得不够成熟,一味地推诿、掩盖,最终只会适得其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管"躬匠精神"饱受质疑,但不得不说,日企勇于担责、公开致歉的态度还是值得肯定的;相比之下,波音却显得有些丑陋,不仅事后遮遮掩掩,急于撇清自己,还妄想把锅甩给中国。

这不禁让人想起一句老话:出错就得认,挨打要立正。

对于波音这样的世界级大企业来说,与其花心思"甩锅",还不如踏踏实实解决问题,诚恳面对公众,重建信任。

毕竟,再圆滑的公关也难掩质量的裂痕,只有扎扎实实做好产品,才能赢得市场的长久青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