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9日下午16点

著名播音艺术家

全国首批播音指导之一

原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播音艺术家

陈醇先生

因突发心脏衰竭辞世,享年91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的声音

曾出现在上海人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现在是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我是张芝。”“我是陈醇。”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几代上海人对这个声音再熟悉不过了,在近半个世纪的岁月里,陈醇的声音出现在上海人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陈醇,1951年参加播音工作,任徐州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员。1953年调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历任播音员、播音组副组长、播出部副主任兼播音组长、播出部艺术指导。

1954年,21岁的陈醇接到自己播音生涯中第一个艰巨任务——播读我国第一部《宪法》;1955年印尼总统苏加诺访沪,在上海人民广场举行欢迎大会,由他现场进行采访;1956年“南京路上好八连”命名大会,陈醇在南京路现场做实况转播……

回忆起半个多世纪前做节目时,陈醇说,在录音设备稀缺的时代,任何节目都是“打开话筒,现场直播”,不只是主持人直播,连唱歌表演的艺人都是来播音室直接现场表演。

作为全国首批播音指导之一,他以“深沉稳健、舒展自如”的播音风格独树一帜,成为上海电视台1958年建台开播的首播者。参与创建了中国广播电视学会播音学研究委员会、上海市语言文字工作者协会、上海市演讲学研究会等专业组织机构,也是上海朗诵艺术普及和发展的热忱参与者和倾力推动者,为上海市朗诵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对于刚刚来到上海台的播音工作内容,陈醇回忆道:“都做,不分节目。刚开始时,每天在华东台第二套报物价,小米多少钱,面粉多少钱,一尺布多少钱。据我所知,那个年代每个人的工资一个月分两次发,每一次给你多少钱不知道,按工资分。怎么定呢?就按当天的物价来决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海知名主持人曹可凡

昨晚发文

追忆了曾经合作的经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多位知名主持人发文悼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家一级演员、著名配音演员、上海电视台主持人刘家祯告诉澎湃新闻,“我最后一次见到陈醇老师,是几个月前,在上海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一次会议上。参会者有四五十人,合影时,看到陈老师精神不是很好,拍完照就先行离开了。几年前,去他家看他,刚刚出院,人年纪大了,有一些身体问题,一直比较虚弱和瘦弱。但是他气息还是挺足的。”刘家祯说,对陈醇的第一印象是在1986年,“我是1986年入行的,在那之前,就听他播小说了。我小时候趴在五斗橱无线电前,听广播,既有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也听陈醇老师的广播。”

播音作品涵盖文学领域

他的声音伴随了巴金最后的时间

在文学领域,陈醇的代表作包括中短篇文学作品如《好啊,外滩!》《白杨礼赞》《愿化泥土》《琵琶行》以及长篇小说《烈火金钢》《难忘的战斗》《征途》《红岩》这些作品不仅在广播中反复播出,成为保留节目,而且还在全国有关评比中获奖,展现了陈醇在播音艺术领域的卓越成就。

陈醇还朗读并出版了多种音像制品,包括巴金作品朗诵专辑《海上的日出》、徐志摩诗歌朗诵专辑《梦中的康桥》等。他先后为北京、上海、浙江、吉林、湖南、广东等多家出版社朗读的音像制品逾百种,进一步丰富了他的艺术生涯和贡献。

陈醇的演播不仅获得听众的喜爱,还得到原作者的认可,巴金在听到陈醇播讲他的作品《愿化泥土》和《怀念萧珊》后,甚至称赞陈醇的播讲“比自己写的都好”,两人也因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成为一段佳话。两人熟识后,陈醇常询问巴金还要听哪些作品,然后录制成磁带送给巴金。据巴金家人讲述,后来这些磁带伴随了巴金最后的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醇与巴金

深沉稳健、舒展自如

是陈醇几十年

播音生涯风格的集中体现

正如其名所寓,愈“陈”愈“醇”

在中国播音史上成为永不磨灭的回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醇手稿

大师离去,声音永存

陈醇老师,一路走好!

新闻坊综合澎湃新闻、上海市朗诵协会、中国之声、播音中国、话匣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