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在金田起义之后,3万余“拜上帝会”会众杀向武宣。1851年3月23日,洪秀全在武宣的东乡正式称“天王”,史称“东乡称王”,分封杨秀清为左辅正军师,领中军主将;萧朝贵为右弼又正军师,领前军主将;冯云山为前导副军师,领后军主将;韦昌辉为后护又副军师,领右军主将;石达开为左军主将,正式形成五军主将制度,也基本确定了太平天国6大元勋的地位排名。

9个月之后的12月17日,洪秀全在永安正式下诏分封五王: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四王“俱受东王节制”,史称“永安建制”,正式确定了太平天国主要将领的地位排名。“南王”冯云山位列第四,排在“天王”洪秀全、“东王”杨秀清和“西王”萧朝贵之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还只是名面上的排名,在实际的权力运行上,太平天国采取以“天王”和“军师”构成的权力组织结构,天王为最高元首,虽临朝却不理政,军政大权都由军师负责。所以,天国的大权实际掌握在正军师杨秀清和萧朝贵手中,冯云山的副军师,其实只是一个并无实权的虚职。

但是,在“拜上帝会”刚开始密谋“金田起义”时,曾有个一次权力分配和地位排名:洪秀全称天父第二子,冯云山称天父第三子,杨秀清称天父第四子,韦昌辉称天父第五子,杨宣娇称天父第六女,杨宣娇丈夫萧朝贵称“帝婿”,石达开称天父第七子。依据当时的排名,冯云山是天国的第二号人物。

短短几个月之后,天国主要人物的地位排名以及权力分配,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直接导致了冯云山在天国的地位,同他的资历和贡献完全不相匹配,其中究竟有哪些隐情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洪秀全自称“天王”,位列第一,没有争议。毕竟“太平天国”是洪秀全一时头脑发热想出来的,“拜上帝会”是他创立的,天国之主的“天父”是他炮制出来的,《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等教义文章,也是他写出来的,洪秀全作为天国的精神领袖、最高元首,无人可以替代,也无可争议。

“东王”杨秀清,天国的实际操盘手,其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以及突出的政务、事务管理能力,对天国的作用和实际贡献无人能及,很多人认定杨秀清在天国排名第二也无可厚非!但是,杨秀清的杰出贡献主要发生在此之后与清廷的作战当中,如果太平天国的诸王分封,放在两年后的首都“天京”(南京),杨秀清位列第二应毫无异议。但是,在太平天国刚刚起事才3个月的“东乡称王”,杨秀清的能力或许已有表现,但他的功勋则完全没有建立,仅凭他当时的资历和功绩,排在冯云山之后,再正常不过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王”萧朝贵,广西武宣人,与杨秀清一样是紫荆山里的烧炭工,1846年加入上帝会,是上帝会早期的核心成员之一。但“拜上帝会”是洪秀全和冯云山在1843年创立的,萧朝贵都是冯云山发展的信徒,资历与冯云山无法相提并论。萧朝贵为人仗义,在当地百姓中威望很高,入会时态度非常坚决,加入“上帝会”后将自己的房子都烧毁以示决心,还邀约全家兄弟都入会。在他的影响带动下,武宣、象州等地的许多山民也跟着入会,在壮大教会队伍的工作中业绩突出。特别是在冯云山被官府抓捕入狱后,他与杨秀清更是成了“上帝会”的实际领导者。但是,萧朝贵的这些贡献,与冯云山相比,差距也不是一星半点。

“南王”冯云山,是“拜上帝会”的实际创立者。“拜上帝会”是洪秀全想出来的,却是冯云山以实际行动干出来。“拜上帝会”创建之初,只有洪秀全、冯云山和洪仁3人,前期的宣扬“教义”、发展信徒的工作,主要是靠着冯云山在不屈不挠地在开展,特别是广西紫荆山地区基地的创建,前期几乎是冯云山一人之力,居功至伟。“拜上帝会”最初的两千多核心会员,包括杨秀清、萧朝贵、石达开等人,都是冯云山发展的会众。冯云山的作用和贡献还远不止于此,太平天国的军队管理制度,即“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五师为军”,以及将军以上的殿左、殿右“检点”和“天、地、春、夏、秋、冬”“丞相”,以及“前、后、左、右、中”五军“主将”等军制,都出自冯云山之手。太平天国的政权体制、官制、礼制也都由冯云山制定,他还为太平天国创造了天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没有洪秀全和冯云山,就不会有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但太平天国如果没有杨秀清、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这些人,一定还会其他的人物加入到天国队伍里来,并逐步成为他们这样的角色和人物。洪秀全和冯云山对于太平天国无可替代,是他们成就了“太平天国”,其他人如杨秀清、萧朝贵等人,都是“太平天国”成就了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