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的一个寒冷冬夜,一名年仅26岁的共产党女同志抱着她刚出生不久的女儿,坚定地走上了行刑场。敌人见状,粗暴地将婴儿从母亲怀中夺走,扔进了路旁的枯草丛中。撕心裂肺的啼哭声响起,但这位勇敢的母亲并未有丝毫动摇,她目光坚定,大步流星地走向刑场。只听"砰砰"几声枪响,她便倒在鲜血淋漓中。这位可歌可泣的母亲是谁?她的孩子又是如何从敌人的枪口下活下来的?一切的谜团,将在接下来的故事中揭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出身平凡,立志报国

江苏淮阴,素有"淮北重镇"之称。这座小县城虽然不起眼,却孕育了一代代英雄儿女。1914年,一个普通的小康之家迎来了家中的第三个孩子——一个出生就备受宠爱的小女娃,她就是后来的共产党人刘惠馨。

刘惠馨的父亲刘坎曾就读于国民党陆军大学,毕业后一度担任过航校教官和县长一职。受新式教育熏陶,他思想开放,主张男女平等,对女儿的教育十分重视。母亲曹隽卿虽是传统家庭主妇,但也深受丈夫影响,对女儿的学习寄予厚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样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的熏陶下,刘惠馨自小就表现出了过人的聪颖和好学上进的品质。她深知家境贫寒,父母为她读书付出了多大的代价,因此学习成了她生活的全部。小学时代,她就以优异的成绩脱颖而出,师长们无不对她赞赏有加。

1923年,9岁的刘惠馨考入了南京的一所小学就读。离开家乡,独自一人在外求学,对于年纪尚小的她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刘惠馨并未因此而气馁,反而以更加刻苦的学习态度投入到课业中。她深知,只有掌握扎实的知识和本领,才能真正改变命运,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刘惠馨的理想是什么呢?作为一个生长在旧中国的知识分子之女,她对国家的衰弱和人民的贫困有着敏锐的感知。她梦想有朝一日能为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解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正是怀着这样的志向,刘惠馨在1934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南京中央大学工学院机械工程系。一个柔弱的女子能考进这样的理科专业,当时引起了不少人的侧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进入大学后,刘惠馨并没有像其他女生那样只顾着恋爱和打扮,而是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学习之中。她不仅刻苦钻研专业课程,而且还广泛涉猎社会科学、哲学等领域的知识。她的志向已经不仅仅是单纯地学有所成,而是希望能为国家的工业化做出自己的贡献。

就在刘惠馨孜孜不倦地追求知识的同时,一场震惊中华民族的事件发生了——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全面的抗日战争拉开了序幕。面对日军的野蛮入侵,刘惠馨和许多其他热血青年一样,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学业,投身到了救亡运动的洪流之中。

1937年秋,刘惠馨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工作服务团,深入南京郊区的农村进行抗日宣传。南京沦陷前夕,她和同学马识途等人一起撤离南京,来到武汉继续从事地下工作。次年1月,刘惠馨在湖北七里坪参加了党的秘密训练班,系统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游击战争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