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

五月份嫦娥六号的顺利升空,标志着我国在深空探测领域取得了新的技术突破,而这个月,我国又在海洋科技领域又取得了极大的突破。

根据央视6月10日的报道,由西工大研究团队做出的一款潜水器在南海进行了千米测试,并取得了成功,而这一潜水器还未普及,就引起了美国的虎视眈眈。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这款潜水器又有何特殊之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蝠鲼”下水测试

在全球科技竞赛的浪潮中,海洋科技作为战略重地,其装备的创新与进步直接映射出一国的海洋竞争力。

而在6月10日,央视报道了西北工业大学研究团队做出来的一种名为“蝠鲼”的新型仿生潜航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介绍这款潜航器的是研究团队从海洋生物——蝠鲼的身上找到的灵感,经过长达数年的深入研究与技术攻关,最终成功研发出一款集众多“黑科技”于一身的仿生潜航器。

“蝠鲼”不仅在外形上高度模仿真实蝠鲼的流线型体态,还特别设计了“翅膀”结构,使得其在水下的机动性几乎与真正的海洋生物无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设计不仅增强了潜航器的隐蔽性,也提高了其在复杂海洋环境中的适应能力。

更重要的是,它装备了高清摄像头作为“眼睛”,先进声纳系统作为“耳朵”,使其能够进行精准的水下侦察与环境感知,仿佛一个隐形的水下侦察兵,能够在敌方毫无察觉的情况下,执行高难度的水下任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续航力和隐蔽性是衡量现代潜航器性能的两大关键指标,“蝠鲼”不仅在续航时间上实现了显著提升,更通过其卓越的仿生设计,大幅提升了隐蔽性,能在深海环境中长时间潜伏,有效避免被探测发现。

南海千米深海的长期试验中,它成功完成了长达两个月的任务,证明了其在复杂深海环境下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外,西工大团队并未满足于单一型号的成功,而是进一步拓展了“蝠鲼”家族,从10公斤到720公斤级,甚至规划中的800公斤乃至吨级的样机,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仿生蝠鲼柔体潜水器谱系。

这些不同规格的潜航器,既可单独执行任务,也能协同作战,小至水下侦察,大至深海探测,展现了其在军事与民用领域的广泛应用前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设计之初,西工大团队就充分考虑到了生态友好性与自我保护能力,仿生鱼的游动方式和特殊声波的释放,不仅减少了对海洋生态的干扰,还具备了防御鲨鱼等潜在威胁的能力,确保了潜航器的安全与任务的顺利执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参考信源:不要太过惊讶!这只是一条“鱼”而已~--2024-06-08 14:20·北京科协

“蝠鲼”的用途

很多人可能好奇西工大召集那么多人,花那么多钱,用那么长的时间,研制的“蝠鲼”到底有什么作用,它又具备多大的价值,这里我们可以简单阐述一下。

首先这款由西北工业大学精心研发的潜水器,不仅集成了超短基线测距系统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还装备了精密的声纳探测装置,使其在水下犹如一座移动的“海底测绘站”,实时、准确地掌握自身位置及周遭环境信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系列高端配置赋予了“蝠鲼”前所未有的海底探索与监测能力,标志着我国在海洋装备领域的显著进步。

“蝠鲼”潜水器的腹部装有声纳系统,腰际配备侧扫声纳,两者协同作业,实现对海底地形和深海环境的全面扫描,其覆盖范围之广、精度之高,超越了传统手段,极大提升了海洋科考与环境监测的效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它能够深入人迹罕至的深海区域,持续收集宝贵的水文数据与生态信息,为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环境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展现出其作为高精度“环海大数据采集员”的巨大潜力。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蝠鲼”潜水器的军事应用潜力同样不容小觑,其基于仿生学的流线型设计与低噪音滑行能力,使之在水下几乎隐形,成为难以捉摸的侦察与突击平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参考信源:仿蝠鲼柔体潜水器走红 这条“鱼”有何神奇?--2024-06-11 06:41·海报新闻

美国军方就对此类无人潜航器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且花费重金研制了一款和“蝠鲼”差不多的潜航器,并在今年年初进行了测试。

美国军方的这一举动,可以反映出来在未来海上战场上,以“蝠鲼”为代表的仿生潜航器或将成为决定战争走向的关键因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战术层面,它们能悄无声息地接近目标,执行侦察、干扰乃至直接攻击任务,为海战模式带来颠覆性变化,尤其是在针对航母战斗群这类传统海权象征的防御与打击中,其潜在的战略价值不言而喻。

不过在和平时期,“蝠鲼”更多地服务于科研与环保事业,它在海洋科研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帮助科学家们深入探索海洋的未知领域,绘制精细的水下地形图,为海洋地质、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详实的数据支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环保领域,它则成为监控海洋污染、评估生态健康状况的得力工具,对促进海洋生态平衡、防止生态灾害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与批量生产,“蝠鲼”潜航器正逐步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不仅强化了国防建设,也为海洋科学研究与环境保护开辟了新天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未来,随着我国对仿生科技持续的投入与创新,更多基于自然生物灵感的高科技产品将应运而生,推动海洋科技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这些仿生潜水器不仅将是科研的利器,也将是环境保护的守护者,它们在深邃的海洋中游弋,为人类揭开蓝色星球最后的神秘面纱,守护着地球的蔚蓝心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既然仿生技术这么重要,我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目前主要有那些成果?在世界上又处于什么水平?

我国仿生技术的起源与发展

仿生技术作为一门融合生物学原理与工程技术的交叉学科,旨在模拟自然界生物的结构、功能及其工作机理,以创造新颖的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领域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启示创新,推动技术的边界,解决人类面临的诸多挑战,如能源效率、环境保护、医疗健康和军事安全等。

20世纪60年代,国际上仿生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而中国的仿生学研究也在此期间起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早期的研究较为零散且资源有限,但到了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随着《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以及国家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大力扶持,仿生技术作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关键领域之一,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系统化布局。

近年来,我国在仿生技术领域取得了多项标志性成果,并且涉及了多个行业和应用领,在仿生材料上,我国科学家研发出具有特殊性能的新型材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例如模仿贝壳的层状结构制备的高强度复合材料,模仿荷叶的超疏水表面材料用于自清洁和减阻,以及模仿蜘蛛丝的高强度纤维材料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医疗上,科学家基于人体血管网络设计的人工器官微循环系统,以及模仿动物再生能力的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研究。

在仿生传感与控制上,科学家模仿蛇的红外感知系统用于火灾探测,以及基于昆虫视觉原理的微型摄像头,提高了机器人的环境适应性和智能化水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以说在各行各业当中,仿生技术都有着极大的价值,尤其是在军事上面,我国受到自然界中生物如蝙蝠的启发,开发出了多种仿生装备。

这些装备在隐身性、机动性、持久力方面展现出了超越传统设计的性能,能够在复杂海洋环境和空域中执行侦察、监视、甚至是攻击任务,其低噪音、高隐蔽性的特点,对于提高军事行动的隐蔽性和灵活性至关重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这一领域是由美国的科学家提出,但我国在仿生技术领域已从追赶者逐渐转变为并跑者甚至某些领域的领跑者。

国家对基础科学研究的持续投入,以及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创新体系,促进了仿生技术从理论研究到实际应用的快速转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学者在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的仿生学研究成果逐年增多,部分核心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甚至在某些细分领域实现了原创性突破。

特别是在无人机、水下机器人等领域的仿生设计,中国不仅拥有了自己的核心技术,还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参与制定国际标准,提升了国际影响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外,中国还致力于将仿生技术应用于民用领域,推动产业升级和社会进步,体现了科技发展的双重效益。

结语

自然界的浩瀚孕育了无数奇妙现象与深邃智慧,这也成为人类创造力的不竭源泉,我们从这份宝库中提炼灵感并加以提升,转化成令人瞩目的科技杰作,为文明的进步注入了恒久的活力与动力。

而随着跨学科合作的深化、技术创新体系的完善,预计未来中国将在仿生技术领域取得更多开创性成果,为全球科技进步和人类福祉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