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72年,李葆华的夫人,向周总理写了一封信,汇报了丈夫当时的处境和身体状况。周总理于12月29日,亲自给安徽省当时的军官负责人打去电话,要求把李葆华尽快接回合肥养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李葆华是谁?为何受到周总理如此重视?

李大钊长子——李葆华的童年经历

李葆华出生于1908年,曾用名赵振声、赵升阳。李葆华10岁以前,一直跟随母亲在河北老家乐亭县乡下生活。李葆华的母亲赵纫兰,不曾念过书,却略识文字,是位心地善良的家庭妇女。那时,李大钊在北京大学教书,每年放暑假时回家看望妻儿。

1918年夏天,李大钊在北京回营二号找到了一处房子,把夫人、孩子接到北京,从此,便在北京安了家。

20世纪初叶,中国的大地到处不太平,军阀混战、盗匪猖獗、恶霸横行、地主盘剥,老百姓们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葆华的少年时代,是在贫困和动荡中度过的。李葆华十四五岁的时候,家境开始穷困起来,而且一年不如一年。

李葆华记得,有的时候,家里几乎陷入无米下锅的窘地。全家人穿得都很俭朴,甚至可以说比较破旧。他听母亲说,家里的钱,父亲拿去干“有用的事”了。啥是“有用的事”,母亲没有说。但李葆华相信,既然父亲要这样做,就一定很重要。

李葆华还看到,尽管家里穷,父亲仍然一如既往地挤出钱来帮助一些穷困的青年。父母的行动,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李葆华坚信,父亲做得一定有道理,一定是对的。

随着李葆华渐渐长大,他慢慢地懂得了父亲从事的伟大事业。“五四运动”结束不久,李大钊和陈独秀等便开始商量建党的问题。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立,李大钊成为党的主要领导者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时候党组织没有经费,很困难,李大钊就把自己的工资拿出来补贴革命事业。在他的带动下,北方党的其他同志也都这样做的。

自从李大钊投身革命,李葆华深切地感受到:家里的生活就再也没安宁过。不断有流氓跑到家里骚扰捣乱,生活被这些坏蛋搅得动荡不安。李大钊只好带着全家不停地搬来搬去,短短几年里,竟然搬了四五次家,并且搬家的周期越来越短。

1924年到1926年,李葆华感到父亲非常忙。为了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李大钊经常南下,奔走于广州、上海、武汉等地。每次从外地回来,顾不上休息,就夜以继日地投入了工作。

夜里,李葆华醒来,常常看到父亲书房的灯光依旧亮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为了躲避反动政府的通缉,李大钊转入地下工作,住进了东交民巷的俄国兵营里,继续领导国共两党的革命活动。李葆华则留在朝阳里旧居。

李葆华每天负责给父亲送信,并于1925年加入了“cy”(青年团)。

李葆华决心继承父亲遗志

1927年4月6日,谁也没有想到,张作霖突然派兵进入东交民巷进行疯狂的大搜捕。虽然事前曾有人报过警,但李大钊毕竟书生出身,对形势险恶估计不足而未转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天,李葆华和同学们正好在小汤山郊游,在回家的路上,有人告诉了他家中出事的消息,使他躲过了敌人的魔爪。

李大钊的被捕入狱,引起了社会舆论对他的广泛同情。大学生、各界群众、教育界名流、学者,各方都在设法营救。尤其是北方的铁路工人,组织了劫狱队,计划去劫狱。

李大钊得知这些情况后,坚决不同意这样做。他说:“我个人为革命牺牲,是光荣而应当的,但已经是党的损失,已经是我的罪过。我不能再要同志们作这种冒险,耗费革命力量。现在你们应当保存革命的力量,而不是去冒险和牺牲。”

党组织同意了李大钊的意见。

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遇难,时年38岁。临刑前,李大钊坚定地高声说:“共产主义在中国终将胜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葆华得知父亲牺牲后,更加挂念母亲和弟妹的安危,他要立刻赶回家去,去承担父亲殉难后,长子应尽的责任。但伯伯们劝他:“敌人现在已经将你家秘密包围起来,正想抓住你斩草除根。你母亲托人带来话,让你立即远走高飞,切不可上了敌人的圈套。”

李葆华在父亲的熏陶下,政治上比较成熟,又是共青团员,他竭力压制住内心的巨大悲愤,立刻冷静下来,决心继承父亲未竟的事业。他深知自己在北京是躲不下去的,就决定暂别亲人而奔赴异国他乡。

起初,李葆华是想去苏联的,但由于发生张作霖查抄俄国兵营事件,苏中断交,只好改去日本。

李葆华怀着国仇家恨,化名“杨震”,只身流亡日本。他经过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终于考入了东京高等师范学校。他一面学习,一面孜孜不倦地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不久,便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留日特别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