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9月25日中午时分,这是北京一年中最好的季节,天高云淡风轻。首都机场上,少先队员们高举鲜花,载歌载舞,迎接一位“贵宾”的到来。

在迎宾团队最前面的正是新中国的总理周恩来,后面更是有很多安保人员在时刻待命。能让周总理亲自来迎接,而且摆出这么隆重的场面,此人绝对非同一般。

当飞机打开舱门,一个中年男子走了出来。当那人走下舷梯时,周总理说:“欢迎你来!”他和那人的手紧紧握在了一起。

“这一刻,中日双方的朋友们都很高兴,我们终于等到这一天了!”那人也激动地回应道。

此人正是当时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田中角荣此番前来随行也是”豪华阵容”,除了有日本外相大平正芳、内阁官房长官二阶堂进,还有大量陪同的官员、翻译、秘书、医生、安保人员和记者等等230余人。

日本高层如此大张旗鼓地来中国,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化解仇恨”,促成“中日建交”。

“功夫不负有心人”,田中角荣一行人到达北京仅仅四天,于9月29日中日双方政府便共同签署并发布《中日联合声明》,中日正式建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所有人都在关注着中日这对“兄弟国”化解将近百年的“仇恨”,重归于好时,却有人提出了疑惑:“为什么在协议里放弃对日本索要战争赔款?这不是我们应得的吗?”

而周总理却说:“我知道你们都不理解为什么这么做,但这是有原因的。”

自甲午中日战争开始,与中国敌对近一个世纪的日本为何会主动访华建交?中日建交又为何如此的“顺利”?而我们又为何放弃向日本索要赔款?

要了解这一切,我们必须要从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一步步的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