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消息,6月16日至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国中在山东、江苏调研。

期间,刘国中先后到山东青岛、济南和江苏南京、苏州等地,走进村庄农户、种养基地、产业园区等,并走访了水产科研机构和企业。

梳理刘国中此次调研之行,两大关键词不容忽视——乡村振兴和海洋渔业,这同样也是青岛当前正在全面推进的领域。而跟随刘国中的调研足迹,青岛在这两方面的成果与优势,也逐渐显现。

撰文/张慧

审校/庄建成

深化海洋渔业,建设“蓝色粮仓”

根据官方报道,至少有山东海洋集团、海尔和青岛国信等3家山东企业出现在调研行程画面中,期间他听取了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工作介绍,详细了解深远海养殖发展情况。

并提出,要推动水产养殖绿色发展、提质增效,保护和利用好水产种质资源,加快推进渔业科技创新和海上牧场建设,提高水产品稳定供给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这3家企业,无疑均在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或深远海养殖方面形成了特色优势。

作为一家以海洋产业为核心主业的省属大型国有企业,山东海洋集团在现代海洋渔业领域深耕多年,在高端海水鱼苗种繁育、装备型海洋牧场建设、深远海绿色养殖、超低温冷藏运输加工等领域走在了全国前列。

在苗种繁育领域,山东海洋集团在莱州湾畔建起国内首座大水体生态育苗车间,斑石鲷育苗成活率提高20个百分点;投资建设了集良种选育、苗种生产、示范推广等功能于一体的中国北方最大的海洋渔业苗种繁育中心——中国北方海洋种业繁育基地。

在装备型海洋牧场和近海养殖领域,投资建造了全国首制装备休闲型海洋牧场综合体“耕海1号”,其养殖品质已达到水产品出口备案养殖场标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耕海1号”

而在深远海养殖领域,山东海洋集团在青岛西海岸新区离岸120海里的黄海海域,全力建设全国唯一的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该项目被生态环境部批复为国家绿色低碳发展深海试验区项目,被认定为青岛市科技创新示范工程。

今年5月,国内首座自主研制的大型全潜式深海智能渔业养殖装备“深蓝2号”在这里实现陆地完工。此前,“深蓝1号”也已实现全球首次低纬度海域成功养殖大西洋鲑,将国产三文鱼搬上百姓餐桌。待“深蓝2号”投用后,二者将共同打造我国的深远海“蓝色粮仓”。

同样在深远海养殖领域闻名世界的,还有青岛国信集团。2022年5月,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交付运营。这个由我国完全自主设计、研发、建造的深远海游弋式封闭养殖平台,将水产养殖区域从近岸推向深远海,标志着我国深远海大型养殖工船产业实现了由0到1的进阶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信1号

据悉,自2022年9月1日首舱起捕至今,“国信1号”已累计上市3000余吨大黄鱼,相当于向市场供应52.8万吨优质蛋白,节约原粮1.22万吨、节约耕地2.74万亩、节约灌溉用水824万吨。

而在建成运营“国信1号”的基础上,青岛国信集团正加快打造工船系列船型2.0版,两艘15万吨级养殖工船“国信2-1号”“国信2-2号”计划2025年交付运营,预计年产高品质鱼类4000吨。

此外,还有海尔在此次行程中不得不提。

2023年11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承担的“国家级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建设项目”在青岛通过国家验收。这是我国目前投资规模最大、保存渔业生物种类最丰富、设施最先进的海洋渔业种质资源库,保存能力可达34万份。

在该平台上,黄海水产研究所启用了海尔生物研发的智慧实验室管理场景方案,实现了水产实验室科研人员、仪器设备、环境、仓储、项目等多个环节的互联互通,让各种珍贵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得以高质量保藏和利用。

据悉,国家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自2021年交付使用以来,已入库海洋渔业生物种质实物资源近14万份、信息资源50万余条。期间,海尔生物智慧实验室管理场景方案以物联网科技助力海洋渔业科研升级,改变了传统实验室人工记录有误差、易出错、无法实时监控等弊端,对于海洋渔业智慧发展、保护生物多样性做出了新的探索。

海洋,一直是最鲜明的特色优势,海洋渔业作为其中的特色传统产业,始终是青岛积极探索的重要领域。

近年来,青岛承担了国家“863”计划和“973”计划中50%的海洋渔业科研项目。日前,青岛蓝色种业研究院正式揭牌,迈出了培育“蓝色芯”的关键一步,率先做出积极探索的青岛,正逐步将“蓝色粮仓”挺进深远海。

乡村振兴看青岛

除海洋渔业外,刘国中此次调研之行主要围绕乡村振兴、农民增收、防汛抗旱等展开,并围绕农业产业、美丽乡村、城乡融合和乡村治理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

在官方披露的视频中,青岛市城阳区棘洪滩街道东毛家庄村和南京市江宁区汤山街道龙尚村赫然在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毛家庄村

位于城阳区棘洪滩街道西北部的东毛家庄村,是青岛市乡村振兴示范片区之一。这里西临引黄济青棘洪滩水库,北靠铁路,被万亩生态林环绕,碧水蓝天,冬暖夏凉。

近年来,东毛家庄村积极践行乡村振兴战略,在全面实施美丽乡村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等系列工程的同时,将水源保护区的良好生态环境转化为新时代农村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积极通过乡村振兴集成改革播撒“金种子”,促进共同富裕。

据悉,东毛家庄村不断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果,首家完成了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村委会资产权属归位和账务分设。并通过组建强村共富公司建设民宿项目,形成了村集体、公司、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带动村民就业和农户增收。

而在产业方面,东毛家庄村通过盘活低效土地发展高效农文旅产业,引进创邦农业园、绿沃川,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休闲采摘项目,每年可接待游客6000余人次;此外还引入翠林云庄项目发展林下产业,形成了城阳西部第一个乡村旅游观光点,每年可接待游客20余万人次。

这与刘国中在调研时提到的“要充分挖掘特色优势资源,因地制宜推动乡村产业锻长板、补短板”基本一致。下一步,进一步深化落实刘国中所提到的“强化联农带农,加快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已经成为青岛全面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一大重任。

东毛家庄村对乡村产业振兴的布局,只是青岛市乡村振兴示范片区的一个缩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年来,青岛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坚持大抓项目,持续发起农业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攻势。2023年-2024年,全市计划建设过亿元农业大项目80个,总投资688亿元。

依托产业振兴,富裕一方百姓,正逐渐落实到青岛的各个村镇。截至2023年底,青岛已打造出农产品加工业、畜牧业2条千亿级集群产业链,油料、果蔬、饲料等8条百亿级优势产业链,蓝莓、茶叶、葡萄等15条十亿级特色产业链,有力推动了全市乡村产业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

而相较于东毛家庄村在产业方面的因地制宜,龙尚村在乡村治理方面的经验,同样值得青岛学习。

以前的龙尚村,位置偏僻、交通不便、没有主导产业、村级集体经济基础薄弱,在各类考核中“常态化”倒数,2016年还被被列为了“南京市欠发达村”。

乡村振兴战略,改变了其发展轨迹。通过精准扶贫,江宁区级相关部门与龙尚村71户低收入农户开展“双万”活动,对所有低收入农户进行建档立卡,通过物质帮扶、就业帮扶等多种形式开展帮扶。2018年底,全村低收入农户全部脱贫。

期间,龙尚村“两委”干部、党员代表结合大走访活动,深入农户家中、田间地头,收集大家对脱贫攻坚工作的意见、建议以及对村整体发展规划的意见。

仅用3年,龙尚村就实现市级经济欠发达村、区软弱后进基层党组织、街道倒数后进村的“三摘帽”,又相继捧回全国文明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等“国家级”荣誉。

如今的龙尚村已是远近闻名的南京近郊休闲旅游胜地,累计吸引社会资本超5亿元,年接待游客40万人次,全村旅游年收入达5000万元,带动320名村民家门口就业,村民人均从旅游业中获得年收入5万元。

“经济穷不要紧,关键要看到资源富;眼下穷不要紧,关键要看到前景富。”这是龙尚村从落后到先进的发展“秘诀”。

乡村振兴的前路上,只有如龙尚村一样上下一心、因地制宜,才能找到适合自身的长久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