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揭晓,刚过60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成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两位获奖者之一。自2000年启动评选以来,国家最高科技奖每年的获奖者不超过两人,共有37人获奖,平均年龄超过80岁,薛其坤是无疑是最年轻的大奖得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振宁先生曾说过,薛其坤教授是“离诺贝尔奖最近的中国物理学家”。可谁曾想,这位从山东沂蒙山走出来的世界级大师,起初的就学路并非一帆风顺,他曾3次考研,读研5年内没出过任何成果,甚至没有写一篇像样的博士论文。

1963年12月,薛其坤出生于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一个贫困的山村,也许是因为贫穷,他早早地懂得了只有依靠知识才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求学就一直十分刻苦,1977年14岁的他就考上了当地最好的蒙阴一中。

上高中后,薛其坤更加努力,1980年考上山东大学光学系激光专业,没想到的是,4年后大学他被分配到曲阜师范大学物理系工作,当了一名令人羡慕的大学教师。但薛其坤的志向远不止当一名教师,他的目标是当一名物理学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到曲阜师范大学当老师的第一天起,薛其坤就定下了考研的目标。可考研的路并不平坦,1984年底,他第一次考研,因数学只得了39分而落榜;1986年他准备2年后第二次考研,可没想到的是自己的优势科目物理发挥失常;1987年第三次考研,他终于考上了心仪的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略显遗憾的是,薛其坤读研的前5年,几乎没有像样的科研成果,甚至没有写出一篇令人满意的博士论文。从1987年9月起连续7年,薛其坤都在中科院物理所学习并获得博士学位,随后他曾在日本东北大学、美国北卡莱罗那州立大学、瑞士IBM苏黎世实验室、香港大学等学习交流,直到2005前都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

正所谓厚积薄发,博士毕业后薛其坤在科研之路疾步前行。35岁就晋级教授,并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004年6月担任国家纳米科学中心首席科学家,2005年11月年仅42岁的他成为中国科学院最年轻的院士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6年4月,薛其坤进入高校系统工作,先后担任清华大学物理系副主任、北京邮电大学电子工程学院院长、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清华大学副校长等,直到2020年12月,出任南方科技大学校长。

49岁时,薛其坤就提出界面高温超导,50岁从实验上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被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称为是“诺贝尔奖级别”的科研成果。2016年9月,薛其坤获得首届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奖金100万美元;2017年1月被评为最具影响力的十大“科技创新人物”之一;2020年2月获菲列兹·伦敦奖,成为全国第一个也是亚洲地区第二个获此殊荣的科学家;2020年10月,他走进中南海主讲“量子力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清华大学副校长到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将更多精力用在学校管理上,推动南科大成为双一流大学,并向世界名校迈进。作为一名曾在师范大学任教的一线教师,薛其坤热衷科普,2022年他出任粤港澳大湾区量子科学创新联盟首届理事长,曾深入到10所所中学开设讲座,影响了数千名中学生,开启青少年的科研之梦。

如今,薛其坤院士这艘从“沂蒙山区驶出的小船”,走向世界物理学舞台中央,再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成为众多青少年的榜样。他的下一个奖项,或是“诺贝尔物理学奖”。

对此,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