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项机制”保安全 “三项结合”促发展安全生产风险管控“水文行动”持续发力

省水利厅党组成员、省水文局党委书记、局长 杨怡

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福祉,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为满足新时期水文高质量发展的安全需求,全省水文系统切实把水利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六项机制”的有关要求转化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实际行动,有效破解安全生产痛点、难点,坚决守好全省水文系统不发生重大生产安全事故的“金标准”。

一、认清形势问题,聚焦重点精准发力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当前安全生产工作面临着新形势、新问题和新任务。水利部监督司提出的水利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六项机制”,为做好水文系统安全生产工作指明了方向。

(一)落实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六项机制”是顺应安全生产形势的需要。近年来全球极端性天气事件多发频发重发,各种突破历史纪录、颠覆传统认知的灾害事件频繁出现,给安全防范工作带来巨大风险挑战。同时我国发展已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安全风险隐患交织叠加,各类生产安全事故易发多发,落实“六项机制”工作,提升安全风险管控能力,是顺应当前安全形势的现实需要。

(二)落实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六项机制”是解决安全生产问题的“治本之策”。今年以来,全国接连发生江西新余“1·24”特大火灾事故,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区明尚西苑“2·23”重大火灾事故等重特大事故,伤亡重大,教训惨痛。分析案例可以清醒地看到,当前安全生产工作存在着基础薄弱、管理混乱、责任不清等共性问题,究其原因是没有形成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通过落实“六项机制”工作,对安全防范措施查缺补漏,是破解当前安全生产问题的有效手段。

(三)落实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六项机制”是守牢安全底线的基础。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时期,我省水网建设三年攻坚行动也正如火如荼开展,全省水利行业持续处于大规模、高强度建设阶段,安全风险较高,维护水利安全稳定大局至关重要。水文部门必须找准工作定位、主动服务大局,通过落实“六项机制”工作把水文事业融入大安全、大应急格局,切实以一域之稳促全局之安。

二、落实“六项机制”,强化风险管控措施

面对安全生产的严峻形势和重大责任,全省水文系统认真贯彻党中央关于安全生产部署,高质量开展安全生产各项工作,切实推进了水利安全生产风险管控查找、研判、预警、防范、处置和责任六项机制落地见效。

在危险源查找方面。实行经常性检查与集中性督导相结合,每月开展危险源辨识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严格落实危险源动态管控和安全隐患立查立改;同时在每年汛前集中开展汛前准备和安全生产检查督导工作,全覆盖检查水文设施设备,并纳入服务高质量发展绩效考核,确保危险源辨识和隐患排查不留死角。在风险研判方面。实行风险分级管控制度,按照有关标准划分危险源和隐患等级,并进行分类管理,提高风险研判分析能力。在监测预警方面。构建安全生产群防群控机制,与各级防灾减灾部门建立信息报送制度,并对灾害易发区提供临灾预警和应急叫应服务,切实融入大安全、大应急格局。在安全防范方面。实行“人防”与“技防”相融合,深入推进水利安全生产信息平台,防汛指挥平台等信息化系统在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建立安全风险数字台账,实现安全风险信息平面化共享,推动安全生产工作多元共治;实施增发国债项目对水文设施设备进行升级改造,推动安全防范工作向远程监控,智能操作方向发展,有效实现了“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减轻人防压力。在应急处置方面。切实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常态化开展应急演练,落实落细应急处置预案,针对重大危险源管控、超标准洪水防范工作实行“一案一源”“一站一策”。在责任落实方面。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链条,印发《贵州省水文系统全员安全生产管理责任制》,组织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逐级传导安全压力。

三、谋划“三项结合”,促进安全稳定发展

当前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六项机制”工作已取得一定成效,各部门、单位要认真总结经验,在提升安全生产水平的道路上进一步探索前行,积极营造高水平安全与高质量发展互促共进的良好态势。

(一)要推进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相结合,提升风险辨识能力。风险把控得好,事故隐患就少,开展“六项机制”的重要意义就在于提升风险辨识能力。但由于我国安全管理体系建设起步较晚,对于安全风险的辨识虽然有一定的国家和行业标准,但尚未与行业安全管理体系深度融合,缺乏实用性。各单位、部门要积极探索,逐步形成行业适用的,统一的安全风险辨识标准,转问题导向为风险导向,为全省水文系统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奠定基础。

(二)要推进阶段性治标与长远性治本相结合,提升安全治理能力。安全治理既要治标,更要治本。各单位、部门要锚定提升本质安全的目标,开展循序渐进地推进安全治理能力提升,以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六项机制”和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等工作为抓手,在消除隐患风险的同时,发现解决制约安全生产的深层次矛盾和根源性问题,步步深入,最终实现安全治理从阶段性治标向长远性治本转变。

(三)要推进防灾减灾与应急准备相结合,提升安全保障能力。一方面要不断提高对水旱灾害防御工作的支撑服务水平,通过先进技术手段的研发应用,提高水旱灾害预见期和预报精度,实现灾后救助向灾前预防转变。另一方面要扎实做好超标准洪水,突发性水污染等事件的应急准备,降低水旱灾害承灾体的脆弱性,实现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切实筑成一道水安全保障的坚强防线,做到有急必应,一应必响,以实际行动守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对安全生产提出了新的要求,坚决抓好安全生产,有效防控化解重大风险,是水文系统每一位干部职工的政治责任,各单位、部门要坚持真抓实干、踊跃作为,把“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转化为“事事心中有底”的行动力,扎实推进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保党中央关于做好安全生产的重大决策部署落地生根,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创造更加良好的安全环境。

来源:贵州省水利厅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