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直新闻:最近,美方又就核问题向中国发难,您怎么看?

特约评论员 庚欣:这次美国提出的所谓“核对话问题”,其实是个老问题,也是个伪命题。

因为,虽然中国从来不拒绝对话,但严格来说,中美之间,特别是中方并不存在所谓需要讨论的“核风险”问题。尽管美方冷战时也曾有过所谓“核打击中国”的讨论,但也并没有真正地付诸战略或战术层面的实践程序。而中国,因为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中国的核战略与核政策是长期、一贯的,具有高度稳定性、连续性和可预见性,在核武器国家中独树一帜,也是最为负责、最为透明的。

60年前,中国在拥有核武器的第一天起,就郑重承诺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并承诺无条件不对无核武器国家和无核武器区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根据上述战略和政策,中国始终将核力量维持在国家安全所需要的最低水平,不与任何核国家进行军备竞赛,也不会受到美西方无端猜测和指责的影响。中国独特的核政策与实践本身,就为促进国际核裁军进程作出了开创性的历史贡献,并将继续为此作出建设性贡献。

必须指出,中国和所有的核大国包括美国之间,都有着基本的“核共识”。这在五个核大国领导人于2022年1月发表的《关于防止核战争与避免军备竞赛的联合声明》中,已经表达得很清楚了。其实,40多年前,邓小平先生提出“和平发展”的新时代概念时,这种大国“核共识”就是重要的基石之一。中国进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新时代,也是以大国之间不会发生重大的核风险作为重要基石之一。

这种“核共识”首先是由核武器本身所具有的巨大杀伤性,以及各个核大国“力量的相对均衡”所形成的“核风险高度共有”的现实国际力量和利益结构决定。当然,中国核政策,以及中国综合实力的定位,以及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力,也使这种“核共识”更加巩固、坚实。所以,中美之间不存在所谓“核威胁”或者是美俄那样的所谓“核风险”。这样的话题本身就是个伪命题。

其实,中方和美国之间,说到底,还是个战略认知的问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第一粒纽扣”是不是扣得准确。中美如果在“敌我定位”的问题上基本上明确了,那么就根本不存在什么“核风险”,即使是像当年冷战时美苏那样的对抗关系,实践证明也没有走到一个不得不进行“核摊牌”的程度,人类没有那么愚蠢,社会还是在向前走的。在这一点上,我们对所有国家的政治家和民众,尤其是各大国的政治家和民众,应该有这样的一个基本的信任。

而具体的“核裁军”等话题,美国和俄罗斯作为依然拥有最庞大核武库的核超级大国,应该继续履行核裁军特殊、优先的历史责任,以可核查、不可逆、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方式,进一步大幅、实质削减各自的核武库,为最终实现全面、彻底核裁军创造条件。核军控、核裁减、核透明不存在统一模板,应遵循“维护全球战略稳定”“各国安全不受减损”等原则,以公平合理、逐步削减、向下平衡的方式,循序渐进推进核裁军进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外,还需要指出,其实美方,从奥巴马到拜登这两位总统,在反核的问题上有一些新的想法,奥巴马还为此得过奖。据说拜登上台之后,也考虑过模仿中国的核政策,来修改美国的核政策,比如取消或者调整“先发制人核打击”的战略,甚至还为此通过退休高官到日本等受到美国核保护的国家进行说明等,这无疑是一种建设性的考虑和举措。

但是很可惜,由于美国维护霸权的焦虑和力不从心,使之在俄乌、中东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进退失据,严重处理不当,导致了今天的冲突乱局且不可收拾。再加上美国大选临近,拜登“压力山大”,当然也顾不上核政策调整这些事情了。如果美国想讨论这一类对自己对世界都有益的话题,那中国可以奉陪,而且乐观其成。但如果无事生非,借题发挥,甚至别有用心,那就没有必要浪费时间了。

总之,“核战争打不赢也打不得”。这个共识不仅对防止核战争、维护全球战略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也是中美构建正确相处之道、“系好第一粒纽扣”的基石。这其实也是所有核大国的共同利益和风险所在,共同的基本认知所在。尽管现在美俄之间别扭比较多,在乌克兰还 “刀枪相见”,但是在核问题上,双方应该也还是有这样的“核共识”。在这一点上,我们既要冷静观察,把握事态的进展,同时也不必过分地夸大风险。

作者丨庚欣,深圳卫视《直播港澳台》特约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