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开启全网维权,搬运抄袭举报

6月26日,嫦娥六号探测器成功完成月球采样返回任务,将约1731克月壤安全运送至我国广州落地,这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西方媒体纷纷报道了此次成功,除对中国科技实力表示担忧,更令他们惊讶的是执行此次任务的科研团队竟如此年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新华社的报道照片,指挥中心内坐满了身穿蓝色制服的年轻人,主控大屏前,年仅35岁的总指挥王忠辉沉着镇定地调度指挥。在他们身后,中国载人航天的历史正在进行时。

1993年,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船“神舟”号在茫茫大海上漂泊一个多月,因为遭遇美国封锁;2003年,中国航天员杨利伟成功进入太空,中国正式开启载人航天之旅;2020年,我国天问一号探测器实现火星采样返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短短30年间,中国航天由从0到1,再从1到1000,载人航天、月球探测、深空探测都取得镜头级进展。中国空间站核心舱天和核心舱已经建成,未来还将建设月球基地。我们正以“中国速度”开拓太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这一切看似突如其来,实则来之不易。20世纪90年代,中国多次希望加入国际空间站项目,开展国际合作,但屡遭美国等国家的拒绝和封锁。“不能合作,我们就自己搞”。在这种环境下,中国科研人员开始自主研发航天技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发射失败、通讯中断屡见不鲜,但科研人员不退缩,日复一日地重复试验,终于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中国拥有自主可控的卫星导航系统北斗,与GPS、伽利略系统并驾齐驱。

在月球探测方面,嫦娥五号完成我国首次月球采样返回,而嫦娥六号更实现了人类史上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在深空探测方面,天问一号不仅实现首次火星采样返回,还送来高清火星全景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更让西方国家担心的是,完成这一切的不再是他们熟悉的“中国人”的形象,而是一个个年轻力壮的新生力量。现场指挥嫦娥六号的王忠辉只有35岁,天问一号总指挥也才36岁。科研团队的平均年龄普遍在30多岁,与西方国家科研人员的平均年龄形成强烈对比。

这预示着中国科技创新的活力正在蓬勃向上。中国载人航天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年轻人功不可没。90年代开始参与研制首艘载人飞船的一批科研人员,如今已是各项目的领军人物;而如今研制嫦娥、天问号的年轻科研人才,也在接力棒上继续前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不畏艰难,甘于奉献,以青春为载体,以梦想为动力,将中国航天推向新的高度。青春意味着无限的可能。载人航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领域人才密切配合。从航天器研制到发射场建设,从任务设计到实验室测试,到运营管理,每个环节都需要大量年轻人充满热情地投入。

有了他们,中国航天将拥有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未来10年,20年,他们会见证更多令人振奋的时刻。青春正当时,我们必须保持谦逊谨慎,不断学习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继续巩固载人航天、月球探测等传统优势的同时,也要积极布局航天站建设、火星探测等前沿领域,实现跨越发展。只有开拓创新,才能引领未来。中国航天梦是每个中国人的梦。让我们脚踏实地,青春风发,继续为之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