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新喜

嫦娥六号回家了!中国月背登月成功,采集月壤,大家都很兴奋,外媒高度评价了“嫦娥六号任务”的成功。

英国的《卫报》表示:“从月球上采集任何样本都是困难的,在通信特别困难的月球背面这样做,是其他任何机构都没有迈出的一步,这是一项真正的技术壮举。”

日本《朝日新闻》报道说:“月背采样是科学家多年的夙愿”,现在很多国家对中国登月表示了祝贺,也有很多国家要求中国分享月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国也在要求分享月壤国家之列。这又带来了很多对美国登月的疑问,中国登陆月背,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壮举,伴随着中国的研究采集深入,现在带来的对比效应越来越强烈,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研究越深入,美国登月被质疑越多。

美国登月这些年一直被怀疑,而现在似乎又有了很多新的对比。

第一个对比是登月照片背景,在很早之前,美国因为国旗飘扬的问题饱受质疑,因为月球上没有风,对比之下,中国的国旗照片纹丝不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这种照片对比,更进一步。有个巴西网友指出:中国照片显示了星星和地球,而美国的月球照片只是显示了黑色背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外,当前NASA 已经向美国国会特别提出申请,希望允许由美国宇航局资助的研究人员申请向中国获得月壤样品的许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网友表示,《沃尔夫修正案》的存在限制了中美两国在航天领域的合作,而美国宇航局要求中国提供月球样本的要求也引发了对美国载人登月真实性的质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比二,法国航天局公布了中美月壤对比,两者月壤相似度不到25%,中国的月壤成分极其丰富。而美国分享的月壤成分极其简单,同一颗星球,这几百年来没有剧烈的地质和气象活动,成分怎么能有如此大的差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先我们看到,中国嫦娥4号在月球的土壤里竟然找到了一种被叫做“玻璃纤维”的东西,也就是“波尔多弗”矿物。这个“玻璃纤维”据说是远古时期月球上的火山喷发然后冷却形成的。要知道,前苏联和美国之前搞了那么多次对月球的探索,可都没发现这个稀罕玩意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外,我国科研人员通过对嫦娥五号钻采岩屑月壤的观察分析,首次发现了天然形成的少层石墨烯。相关研究为月球的地质活动和演变历史以及月球的环境特点提供了新见解。但是美国登月并没有发现石墨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这一点,从登月地点的不同也能说的通,中国嫦娥5号是在月球的风暴洋北部的吕姆克山脉采样的。而美国6次登月,每次去的地方也都不一样,但是都不和嫦娥5号在一个地方取样,既然不是和中国在一个地方取样,那么他们的样本有区别是很正常的。

比如从黄土高坡采集的标本与在云南采集的地质标本自然也不同。还有一个就是阿波罗登陆月球已经是50年前60年前的事了。现在分析技术有了显著的进步,这次中国科研人员用了更先进的仪器和技术,才能够顺利检测到微量的石墨烯,所以美国人没有发现,不代表真的没有。这一点也说的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比三:嫦娥六号返回舱这个装置,里面装了2公斤月背土壤。这是人类科技目前能带回月壤的极限重量,但是,据说美国当年带回的是382公斤,不知道那是一个怎样的装置?

从科技的角度来看,难道美国在60年前的返回舱科技更加先进?这一点可能需要美国进一步做出解释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比四:

嫦娥六号返回舱回地球,穿越38万公里,居然烧起泡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很好理解,因为时速确实太快,飚出了最高31马赫超高速度,差不多每秒狂飙10.54公里,“这速度让地面的导弹都望尘莫及。”在突破大气层黑障的120公里高空,又通过“太空漂移减速法减速到7公里每秒。”大气摩擦生热,烧起泡符合常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有网友翻出当年美国登月的返回舱,却完好无损,几十年前,老美探月返回舱连油漆都不变色,这难道又是老美技术先进的一个侧面佐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如果美国登月是真的,那么有两个可能,速度极慢,大量燃料反推,这个可能性极小,因为当时的科技做不到。其二是油漆极其耐高温,这一点也同样很难做到。因此又加剧了人们对第三种可能性的质疑:好莱坞黑科技。

结语:

大家质疑阿波罗登月是因为当时面临着难以解决的技术难点。甚至而言,有些技术在现在似乎还没有完全都解决掉。就拿登月舱返回地面这一件事来说,现在我们是靠空间站实现中转燃料补给。但的阿波罗登月的时候并没有这样的条件。

但无论是从月壤对带回来的重量以及返回舱的情况表现,美国在60年前体现出来的科技更先进,但阿波罗当年并没有这样的条件。因此,这引发了越来越多的质疑,随着中国登月活动的深入,这种对比会越来越多,距离真相也会越来越近。真相会越辩越明,这或许也是让广大了解航天、实现科学普及的一个很好的过程。

作者:王新喜 TMT资深评论人 本文未经许可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