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以后一定会好好吃早饭!”近日,10岁的小白(化名)在离开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胆胰疝外科住院部时乖巧地和医护人员承诺。小白是个10岁的小姑娘,近日因腹痛剧烈被送医,确诊胆结石,紧急接受了胆囊切除手术,原因竟然和她长期不好好吃早饭相关。

肚子疼得打滚,高烧39度

“很疼,特别特别疼,疼得受不了!”前几天,小白又说肚子疼。在过去的一年多里,她经常跟父母说胃疼。只是,这次,小白疼痛的程度要比平常厉害得多。

第二天,小白疼得打滚,家人赶紧把她送到了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除了胃疼外,小白体温达到39度,而且脸色明显发黄,尿液也呈黄色。小白被收治到该院肝胆胰疝外科住院部。

经过仔细检查,该科室郑四鸣主任医师发现小白的疼痛不是胃疼,而是胆结石导致的。小白的胆囊里充满了结石,胆总管下段也有一 颗直径约0.6cm的结石,必须立即进行手术取石 。

小白的家长顾虑重重,必须马上手术吗?以后会再发吗?医生解释:“一颗结石已经到了胆总管,如果不及时手术,病情很可能进一步恶化,可能导致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 ,甚至胆囊癌等严重并发症,危及生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郑四鸣主任医师 团队在为小白施行手术。

胆囊里塞满了200多颗小石头

为了彻底的解决小白的结石问题并保留十二乳头肌功能,医生选择为小白实施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胆囊切除术。

由于儿童的消化道发育尚未成熟,管腔细小、管壁薄,使得手术操作难度非常大。通过两个不到1厘米的切口完成手术,并一期缝合胆总管。整个手术过程不到1小时。术后第二天,小白的腹痛症状消失,复查结果显示肝功能等指标明显好转。目前,小白已经康复出院。

医生从小白切除下的胆囊中“倒”出了一盘密密麻麻的结石,大约有200多颗。据介绍,小白的胆囊长径(最长处)本应在5厘米左右,已经被结石明显“撑大,撑薄”。

小白告诉医生,这一年多近两年来,她经常肚子疼,一直以为是胃疼。父母带她在当地医院看过。由于不是很严重,也没有特别重视。

医生认为,小白这次疼痛一下子“升级”,主要是因为其中一颗结石“下行”到胆总管处,引发了剧烈疼痛。当结石堵塞胆道时, 患者可能出现皮肤或巩膜发黄等症状,一旦合并感染,就可能出现高热,严重者还会发生中毒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为什么小白之前腹痛并不剧烈呢?据介绍,胆囊结石的一个特点是,结石较小的话,容易引起胆囊收缩,让患者觉得疼痛。当结石增大,尤其是结石充满整个胆囊后,胆囊没法收缩,患者反而不会觉得特别疼痛。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这次急性发作前的一年多时间里,小白虽然不时有隐隐的腹痛,但痛感并不是很强烈。

早餐一定要好好吃

在很多人的观念里,胆结石是成人才会得的病。郑四鸣表示,这是个误区。儿童也会得胆结石。近年来临床发现,儿童胆石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

他分析,除了先天解剖因素及自身基础疾病诱发外,不良的饮食习惯是胆结石的成因之一。具体来说,导致儿童胆结石的主要饮食习惯因素有两方面。

一是饮食不规律:部分小朋友饮食不规律,早饭想吃就吃,睡过头就饿着。这种不规律的饮食习惯会打乱胃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同时影响胆囊的收缩和胆汁排出 ,使得胆汁黏稠度增加,长此以往可能引发结石。

二是饮食结构不合理:有些孩子偏爱大鱼大肉、糕点甜食、精米细面等高脂肪、高糖的食物,不愿意吃粗粮蔬菜。这样不合理的饮食结构会导致血液中的胆固醇浓度增高,胆囊内胆汁中的胆固醇浓度也随之上升,从而促发胆结石的形成。

医生后来了解到,小白因为早上没胃口、起床晚、父母工作忙等因素,经常不吃早饭就去上学。几年来,很少好好吃上一顿早饭。这也是导致她患病的主要原因。

郑四鸣建议家长,要确保孩子饮食规律,尤其不要忽视早餐。平时,注重孩子饮食结构合理,鼓励孩子多吃粗粮蔬菜,减少高脂肪、高糖食物的摄入,多进行体育锻炼。这样,可以有效预防胆囊结石等疾病的发生。

来源: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