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下午,苏州一处公交车站发生了一起持刀伤人事件。当时一对日本母子正等在公交车站。

谁知就在这时,一名手持利刀的男子突然冲了过来,对这对弱小的母子进行了残忍的袭击。

苏州日本人遇袭,胡锡进:严厉谴责凶手,号召民众唾弃,评论炸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苏州日本人遇袭,胡锡进:严厉谴责凶手,号召民众唾弃,评论炸锅

视频来源:豫视频

目睹这惨状的,还有一名女乘务员。这位勇敢的女性毫不犹豫地冲上前试图制止凶手,却也被凶手刺伤。

一时间,各方目光都聚焦到了这起事件上。日本舆论场内对此反应强烈,要求中国必须给出一个解释;而中国这边,公众舆论也出现了分歧,一边强调理性处理,一边则质疑为何必须对日方高度关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各方争锋相对之时,资深媒体人胡锡进先生抢先发声,发表了一系列评论,强烈谴责这起暴力事件,呼吁社会力量团结起来抵制这种行为,并表示中日关系不能因此受损。然而,他的言论同样引发了国内一定的争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一篇:谴责暴力 不分国籍

在第一时间发表评论的胡先生,主要表达了以下观点:

  1. 强烈谴责这起暴力伤人事件,凶手应受严惩
  2. 不管凶手出于何种动机,目标是否是日本人,都应予以唾弃
  3. 应树立法治理念,维护每一个人的安全

这一系列表述无疑彰显了胡先生谴责暴力、捍卫人权的正义立场。的确,在这个文明社会,任何形式的暴力都不应被容忍。伤害无辜是每一个文明社会需要根除的恶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问题也随之而来:胡先生为何对这起事件反应如此强烈?在过去,我们国内发生的许多暴力案件,比如校园欺凌,他都没有作出如此鲜明的谴责。这难免让人产生疑问,是不是对方有日本国籍,才促使他表态如此坚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篇:别有用心者阴谋论

在第二篇评论中,胡先生进一步指出,这件事可能会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来煽动民族主义情绪,破坏中日关系。

确实,无论哪个国家,都难以完全避免发生涉及外国公民的侵权案件。对此,我们应当保持客观,避免过度解读事件本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这一论点也有一点让许多公众感到不解。他居然将这一观点联系到吉林发生的刺伤美国人的事件。这种联系似乎与他之前强调的避免延伸解读的原则相悖。

如果主张对事件不做过度延展的解读,那么就不应立即将个别事件与更广泛的情境相连,这可能给人一种自相矛盾的印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三篇:呼吁中日友好

在第三篇中,胡先生呼吁中日两国要保持友好关系,不要让这件小事影响大局。他表示绝大多数中国人都希望与日本和平相处、加强交流合作。

这一呼吁当然发人深省。保持中日友好关系,推动两国交流,的确符合双方利益。然而问题在于,所谓的“友好”必须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需要两国共同努力。如果有一方频繁作乱,恐怕难以达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外,胡先生作为评论者,是否有资格代表“绝大多数中国人”的立场,也受到质疑。毕竟国人对日本的情感复杂而深刻,光是表面的友好,并不能抹平历史遗留的疑虑。

三篇文章快速连环炮,直指事件核心,这充分体现了胡先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紧迫感。然而有失偏颇之嫌,这也暴露了作为公众人物在涉敏问题上的不恰当处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回归事件本身,我们不应该过多渲染袭击者的国籍。一方面,我们坚决谴责任何形式的暴力伤人行为,严惩凶手,任何人在中国都应该获得平等对待和法律保护。

另一方面,那位英勇的女乘务员无私奉献的精神,更应得到全社会的褒扬和学习。不分国籍地伸出援手,才能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能仅仅因为一人犯下的错误,而怀疑一个群体,会让隔阂和误会不断放大。中日两国间存在不少历史遗留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双方平等对话、理性沟通,而非相互猜忌。

仅凭一时冲动,而将数十年的交流成果葬送,后果不堪设想。在这个多事之秋理应保持理性,以友善的心态面对问题。

免责声明: 文章的时间、过程、图片均来自于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正能量,均无低俗等不良引导,请观众勿对号入座,并上升到人身攻击等方面。观众理性看待本事件,切勿留下主观臆断的恶意评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本文如若真实性存在争议、事件版权或图片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作者,我们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