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消息:

新华社北京6月27日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6月27日召开会议,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会议决定,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

三中全会,历来被认为是关于经济改革的最重要的会议。

可以说,每一届三中全会,都为中国带来了历史性的变化。

最为著名的三中全会,在1978年12月,即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的主题是,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也即,从阶级斗争为纲转为经济建设为中心。

会议批判了“两个凡是”、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起点,也是四十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起点。

1984年10月,召开了十二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的主题是,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改革全面展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大规模改革启动,而在这一次三中全会后,城市经济改革开始推动。

会议文件是《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1988年9月、召开了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这时,中国正碰到改革的第一个难题,就是从计划经济转轨到市场经济中出现的物价问题,主题是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关于价格、工资改革的初步方案》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通知。

1993年11月,召开了十四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是一次历史性的会议,其重要性仅次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此次会议中,第一次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明确地宣布“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这四个字,第一次写入正式文件 。

会议文件是《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在这一文件中提出,”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1998年10月召开了十五届三中全会,会议的主题是三农问题,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一决定明确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经营制度,以劳动所得为主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必须长期坚持。

2003年10月,召开了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主题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会议文件是《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清理和修订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消除体制性障碍。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2008年10月召开了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 着重研究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问题。

会议文件是《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013年11月,召开了十八届三中全会,主题是聚焦全面深化改革。会议文件是《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会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并强调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2018年2月召开了十九届三中全会,主题是推进机构改革,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和《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

时隔五年,又一次三中全会要召开了。

会议的主题也确定了,文件名字也定下来了。

中共中央政治局听取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稿在党内外一定范围征求意见的情况报告,决定根据这次会议讨论的意见进行修改后将文件稿提请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

纵观历史,三中全会往往给人以期待,那就是对中国推进市场化改革的期待,四十年来,市场化改革给中国人带来了巨大的生活变化,改革开放能带来民众生活水平提高,带来生产力增长,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改革开放这四个字,是联为一体的,是密不可分的,是一个词汇,他只意味着一个意涵,那就是市场化改革。

推动市场化改革的唯一要义就是,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提出来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以及对产权的全面保护。

没有产权,就不存在市场,产权是市场的基础。不能保护产权,一切市场经济都无从谈起,在产权的基础上,减少政府对于经济的干预,就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上起决定性的作用。

我记得在2005年,还发布了一个文件,《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史称《非公三十六条》

在该文件中,提出:

(一)贯彻平等准入、公平待遇原则。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行业和领域。允许外资进入的行业和领域,也允许国内非公有资本进入,并放宽股权比例限制等方面的条件。在投资核准、融资服务、财税政策、土地使用、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等方面,对非公有制企业与其他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实行同等待遇。对需要审批、核准和备案的事项,政府部门必须公开相应的制度、条件和程序。国家有关部门与地方人民政府要尽快完成清理和修订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的法规、规章和政策性规定工作。外商投资企业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二)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和领域。加快垄断行业改革,在电力、电信、铁路、民航、石油等行业和领域,进一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对其中的自然垄断业务,积极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非公有资本可以参股等方式进入;对其他业务,非公有资本可以独资、合资、合作、项目融资等方式进入。在国家统一规划的前提下,除国家法律法规等另有规定的外,允许具备资质的非公有制企业依法平等取得矿产资源的探矿权、采矿权,鼓励非公有资本进行商业性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

(三)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领域。加快完善政府特许经营制度,规范招投标行为,支持非公有资本积极参与城镇供水、供气、供热、公共交通、污水垃圾处理等市政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与运营。在规范转让行为的前提下,具备条件的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项目,可向非公有制企业转让产权或经营权。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市政公用企业、事业单位的产权制度和经营方式改革。

(四)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社会事业领域。支持、引导和规范非公有资本投资教育、科研、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的非营利性和营利性领域。在放开市场准入的同时,加强政府和社会监管,维护公众利益。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公有制社会事业单位的改组改制。通过税收等相关政策,鼓励非公有制经济捐资捐赠社会事业。

(五)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金融服务业。在加强立法、规范准入、严格监管、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区域性股份制银行和合作性金融机构。符合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可以发起设立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允许符合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参与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的改组改制。

(六)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国防科技工业建设领域。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方针,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允许非公有制企业按有关规定参与军工科研生产任务的竞争以及军工企业的改组改制。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军民两用高技术开发及其产业化。

(七)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鼓励非公有制企业通过并购和控股、参股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改组改制改造。非公有制企业并购国有企业,参与其分离办社会职能和辅业改制,在资产处置、债务处理、职工安置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参照执行国有企业改革的相应政策。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并购集体企业,有关部门要抓紧研究制定相应政策。

当时,这一大胆的市场化改革手段,遭遇到民间大量知识分子的反对。很多改革实际上是无疾而终了,比如国企改革的速度,后来就停滞了。

当下,中国有很多改革,是进行到了一半,但没有持续进行。

比如农村产权改革,土地确权的工作已经完成了,但确权的目的仅仅是登记产权吗?当然要在产权的基础上推动市场化的改革。

比如,对外开放的程度,虽然在持续上升,比如金融业近年来开启对外开放,制造业开启对外开放,但是更多的产业呢?比如服务业的开放。

比如,国企改革还有巨大的空间,中国还有大量的效率低下的国有企业;

不得不说,这四十多年来,中国的市场化改革,并不缺乏文件,也不缺乏正确的方向,但是,改革的进程碰到了越来越多的阻力。

邓公之伟大,就在于敢于冒着巨大的阻力搞改革。九二南巡之前,其实舆论上充满着反改革、反市场的声音,而九二南巡就是一次对这种舆论的反击,最终将改革开放继续推动了。

非市场化的改动,政府干预市场增加,税收增加,这都不能叫改革,改革开放仅仅只能有一个定义,那就是进一步深入地建设市场经济体制,除此之外,都不能叫改革。

中国的现代化,早已证明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市场经济。

除此之外,都是死路一条。